第135章 城堡(18)

預料中紅軍救援坦波夫的力量遲遲未出現,反形成了中央方面軍進攻卡拉奇的變故,前線指揮官的分歧立即傳回來成了指揮部裏的分歧。

莫德爾傾向於施密特的意見,認為整個中央戰線已開始前移,坦波夫方向形成了一個不小的突出部,該突出部尖端就是坦波夫,一旦吃掉包圍圈裏的紅軍,中央集團軍群能迅速形成優勢兵力,無論繼續向前進攻草原軍區還是向北進攻莫斯科方向亦或向南轉向斯大林格勒方面,他都認為本方都完全握有主動權。

蔡茨勒傾向於萊因哈特的意見,他認為裝甲集團軍的意義不在於攻城,也不足以在攻城方面發揮優勢,目前兩個裝甲集團軍除去8個裝甲師外,步兵師總共只有10個,其中還有4個是非常寶貴的裝甲擲彈兵師——現在裝甲擲彈兵師比裝甲師數量都少,純粹步兵師只有6個,相對城內守軍並不具有顯著優勢,強行進攻損失一定很大。

在他看來,既已調東方集團軍群前來接替攻城任務,莫德爾的目標同樣可以完成,只不過略微推遲幾天罷了。當前裝甲部隊最重要的任務是進攻南面中央方面軍的側翼部隊——爭取吃掉那15萬機動兵力,進而切斷巴格拉米揚的後路。雖然他對卡拉奇的意大利部隊比較有信心,但萬一出現大漏洞呢?在他眼裏,坦波夫包圍圈裏的布良斯克方面軍已是甕中捉鱉,他希望調整目標,再把中央方面軍也吃下去。在南北兩翼尚打不開缺口的情況下,能在中央開花也是理想選擇。

這兩種主張讓霍夫曼猶豫起來:一方面,他同意裝甲集團軍不該用於攻城、尤其不該使用於巷戰的意見;另一方面,兵貴神速,先吃掉布良斯克方面軍的好處也是看得見摸得著的,而且他不認為坦波夫有斯大林格勒這麽難打,只要肯付出代價,這座城市能在短期內拿下來。

但兩天裏嘗試性攻城的戰果卻讓他皺起眉頭:前線交換比從前期1:13以上迅速掉落到只有1:4不到,南北兩翼兩個裝甲集團軍在空軍大力協助下,依然付出了1萬多人的傷亡,但戰果卻很少,只將紅軍防線壓縮了10-15公裏,預計給對方造成的傷亡低於5萬——其中還有很多輕傷員可再次參加戰鬥。

1萬多傷亡看似不算太大,但如果再加上前期1.7萬人的傷亡,德軍總傷亡已將近3萬,數個步兵師可用作戰兵力已低於80%警告線。這讓霍夫曼最終下定決心:由東方集團軍群負責攻城,2個裝甲集團軍迅速南下,準備圍殲鮑裏索格列布斯克以北70公裏處的中央方面軍側翼。

為減輕部隊調防混亂,蔡茨勒不但對行軍秩序進行微調,還建議第2裝甲集團軍不必先行轉移到南翼,而是等候東方集團軍群接管防線後再直接南下,代價是整體進程變慢一天。考慮到兩個裝甲集團軍在前期作戰中已用完第4個燃油基數,霍夫曼同意該調整並責令迅速加強前線補給。

5月30日傍晚,東方集團軍群先頭部隊抵達坦波夫防線,陸續與2個裝甲集團軍進行換防,換防工作陸續持續到6月1日深夜才結束,對坦波夫包圍圈的主導權也全權由魏克斯負責,東方集團軍群的指揮部設在了沃羅涅日。

為更好地指揮戰事,當天深夜,德軍大本營開始南移,由斯摩棱斯克遷徙至哈爾科夫——中央、南方B兩個集團軍群司令部合流!根據戰場形勢變化,霍夫曼陸續發布一系列調整命令,最重要的是三條:

第一,艾哈德·勞斯上將的第3裝甲集團軍配合東方集團軍群作戰,在奧廖爾與沃羅涅日一線待命;

第二,莫德爾大將指揮第2、第4裝甲集團軍負責殲滅敵中央方面軍右翼部隊;

第三,霍特大將指揮B集團軍群其他部隊守住卡拉奇一線。

對坦波夫包圍圈裏的布良斯克方面軍余部,指揮部形成統一意見:坦波夫之敵不用急著打,留著說不定更有用。魏克斯和蔡茨勒還不死心,還想用這個誘餌吊一吊西方面軍或草原軍區的魚——他們不信俄國人會放著巨大的缺口而坐視不理,一旦紅軍出動,待命的第3集團軍立即會有機會。

他們萬萬沒想到,斯大林比他們還著急,當列伊捷爾報告布良斯克方面軍連日作戰後只剩下20萬兵力,各種物資、裝備、補給都不充足時,他已完全急瘋了——再不懂軍事的人也能明白中央陣線出現如此大的豁口意味著什麽,更不用提自詡為“戰略指揮家”的斯大林。他一方面口口聲聲不再幹涉總參謀部具體指揮,另一方面卻明裏暗裏想方設法準備抽調兵力增援坦波夫,可這種努力在各方面都碰了釘子:

一開始他希望科涅夫能主動站出來表示草原軍區願意出兵支援,結果還沒等他開口,科涅夫的求援電報先打到了大本營——報告草原軍區面臨敵裝甲部隊威脅,所部不堪使用,要求迅速增加兵力和物資裝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