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贊比亞方案

收到古德裏安詳細的非洲戰報時,元首專列已行駛在去斯摩棱斯克的鐵路上,對盟軍在內羅畢的突然崩盤和動用飛機撤退的超常規思路,霍夫曼還是感受到了一些不同尋常之處——歷史已發生了重大變化,不能總用老眼光看問題。

有一點他非常確信,雖然艾森豪威爾、巴頓等高級將領能否重新再獲啟用不得而知,但這個打擊對他們而言是非常沉重的,說不定是終身難以逾越的大山——美軍在地面戰爭第一次與德軍交手吃了敗仗,不是小挫,是慘敗!

在霍夫曼眼裏,戰役價值不能光看消滅人員或繳獲數量,就內羅畢包圍圈的實力而言,放在東線也就是一周的戰果,連集團軍規模都夠不上,但對美國人而言,這種失敗值得他們回味很久,他們今後會非常謹慎。更致命的是,由於最後撤退時的“不公”安排,德國很快就會掌握大量輿論炮彈——爭先恐後投降的美軍官兵在未來就是最好的“和平演變”吹鼓手,霍夫曼對此非常有信心。

與其說這種勝利是軍事上的,還不如說是政治和心理上的。

“回電海因茨,對他取得的勝利表示隆重祝賀,希望再接再厲拿下贊比亞,這樣我們在非洲的布局就接近完美了,也有利於推動下一步行動開展。”

達爾格斯點點頭,然後不解地問道:“元首,您真會推動《贊比亞方案》?”

“你有不同看法?”

“不,我沒有!我只是覺得有些便宜了猶太人。”

“連你都覺得便宜了猶太人,這件事說明大有可為。”霍夫曼笑了,“如果我從撒哈拉沙漠劃一塊地出來,你大概不覺得便宜了吧?”

“這個……”

所謂《贊比亞方案》其實是一攬子政治解決方案:一方面贊比亞領土會分割一部分給比屬剛果,然後能解決烏幹達地位與拉法國下水的問題;另一方面,贊比亞也是霍夫曼準備用於解決猶太人問題“最終方案”的選擇地,與最初設想的《馬達加斯加方案》相比,霍夫曼認為自己已占了便宜——馬達加斯加明顯比贊比亞更好,他不舍得放出來。

根據設想:所有德國境內的猶太人在完成三年苦役後,會面臨最終後續去處的安排問題,數量可能高達600-800萬,他不想用集中營和毒氣室進行“最終解決”,那樣代價太過於沉重,也不能繼續讓他們留在德國,那會成為新的不安定因素,想來想去,他準備讓猶太人在贊比亞建國。

現在中東全都是親德的阿拉伯國家,如果猶太人還在巴勒斯坦建國,將來一定會成為美國人安插在中東的刺頭,從猶太國歷史上爆發的戰鬥力來看,除非德國親自下場,一般中東國家是打不過的,這對未來“石油馬克”(或石油歐元)構成了重大威脅,不能不事先預防。因此巴勒斯坦決不能讓猶太人建國。

給猶太人建國也不能挑太差、太惡劣的地方,那樣根本養不活太多人,同樣也不會獲得猶太民族認可,贊比亞的區位地理、資源環境和氣候條件都還算比較合適——起碼比巴勒斯坦那鬼地方要好,如果真選了撒哈拉沙漠,只怕猶太人會不屑一顧。

根據方案設計,贊比亞享譽世界的銅礦、鈷礦、農田到時候可成為猶太民族的立身之本,也是對被剝奪了財產的德國猶太人一種經濟補償——那些被剝奪財產要麽已分配,要麽已消耗和使用完畢,根本別指望重新發還原主。到時候這些礦產和土地全部可以進行股份化改造,給每個猶太人發上一份。猶太人有的是銀行家,這一點不用德國人操心。

更重要的是,他還給猶太人安排了隱含福利——贊比亞南方是羅得西亞,一大塊英國殖民地,猶太民族只要在贊比亞立穩腳跟就絕不會放棄擴張,人口少且土地多的羅得西亞會首當其沖,羅得西亞再往南就是南非,因此他們絕不可能與大英帝國和平相處,鑒於猶太人在美國有龐大勢力,這對破壞英美特殊關系有非同一般的價值,也為戰後德美間的力量平衡加一些保險。

為實現該目標,他已秘密派出牛賴特、魏茨澤克等資深外交官與猶太復國組織接洽——這種隱秘而敏感的事不適合讓裏賓特洛普這種大嘴巴去幹,對方也很感興趣。對猶太人來說,建國是第一位的,對付德國是第二位的,如果元首真願意在勝利之余劃一塊不算太差的地盤給猶太人建國,同時還能提供一些安全保證,他們也不是不能和德意志和解,錢財的事一切好商量,甚至再拿出一筆來支持德國也可以。

在德國停掉集中營並搞了猶太人出口項目後,復國組織上下對元首的惡感沒最初那麽強烈了,其實他們更知道本民族的特性——這種貪婪的個性在過去上千年中招來了無數次白眼和報復。他們敏感地認為,德國的舉動是重大政策調整的先兆,意味著猶太人最痛苦的階段基本就要過去了——德國先是停止了對法國、比利時、荷蘭、丹麥等占領區中猶太人的迫害,然後又用服苦役代替集中營的方式減輕了對德國國內猶太人的迫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