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新戰場(1)

來勢洶洶的質詢會議在丘吉爾的太極推手下最終擺平了,但他面臨的局面與羅斯福是不一樣的。後者的困難在於部分議員因前線失利而對總統產生不信任感,急需擺平;而丘吉爾的困難在於找不到好辦法可以擺脫困境,所有出路都寄托在美國人身上。

失利到現在,議員們已完全麻木了,而且慢慢有這樣一個想法:這場大戰英國注定是打不過德國了,要贏必須依靠美國人。大英帝國要麽投靠德國成為二流,要麽投靠美國成為二流,對大部分是貴族、資產階級人士而言,美國人相比較起來至少還可愛一些。

大家都能理解丘吉爾口中反復重申的“堅持”是什麽——那就是硬挺著不要倒下,等美國恢復力量並占據上風後再說。

不過丘吉爾一開完會就接到噩耗:第八航空隊遭遇前所未有的慘重損失,美國人挺不住了,要把人員撤回去,而且還發來緊急電報要求英國把噴氣式戰鬥機的研究資料、科研人員和半成品一起隨船到美國去,加快研究、制造。

面對一臉焦慮的內閣眾人,丘吉爾沉思許久,反復醞釀許久才下定決心:

1、理解第八航空隊主要人員撤退的決定,向他們這一年多來的艱苦作戰表示感謝,相應基地、裝備由皇家空軍接收,英國將獨立執行轟炸亞速爾的任務,歡迎美國稍晚時候繼續派遣航空兵力來英國作戰;

2、同意轉移噴氣機研發的一切人員和設施設備,但要求美國承諾在完成最終研發後向英國轉移完整技術資料並提供首批裝備。

艾德禮張了張口,不知該說些什麽,最後也點頭同意——他同意就意味著保守黨和工黨都達成了一致。

“利用這次撤退機會,我們可以向美國移民一部分人員……”丘吉爾交代道,“秘密通知國會議員,請他們每人推薦5戶與造船有關的家庭,1戶可以是工程師或技師,另外4戶應該是產業工人家庭,作為首批移民人員去美國或加拿大。”

內閣眾人一愣,隨即就反應過來,暗暗為首相的老道叫好:移民美國這件事在高層不可能保密,一旦開始執行肯定會有大人物前來說情,拒絕哪個都不好。首相的聰明之處就在於讓他們每人推薦5戶——你既可以把自己的親戚朋友或其他需要關照的人物塞在裏面,這樣不但堵住了議員們的嘴還能迅速形成利益共同體,向各方面都能交代,對目前內外交困的內閣而言,是為數不多的、能取悅於多數議員的策略了。

就在英、美艱難地進行內部梳理與溝通時,柏林方向一片興高采烈,戈培爾鄭重其事地向霍夫曼恭祝了柏林防空戰和馬達加斯加登陸戰役的勝利,但隨後又迷惑不解地問道:“元首,您通過電台廣播進行廣而告之的想法是真的?真打算現在和敵人講和?”

“當然!只要按我們的條件來,英、美、蘇三國誰願意和我們實行和平都可以答應。”

“英國和俄國還好說,現在講和似乎有點過於便宜美國人了。”戈培爾不甘心地說道,“現在我們摧毀了巴拿馬運河,美國海軍實力也受到極大削弱,他們的陸軍力量更不值得一提,正是乘勝追擊的好時候。”

“便宜?”霍夫曼搖搖頭,“我不這樣認為,美國的力量還沒全部發揮出來,大家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趁現在占著上風、擁有壓倒優勢的機會將戰爭停下來對我們好處更多,再說沒有誰規定和平之後就不能打仗,到時候戰爭會以你想象不到的方式展開。”

戈培爾是聽過“兩次甚至三次世界大戰”論的,雖然他不明白為什麽元首要強調通過多次戰爭而不是現在就一勞永逸地解決美國人,但這並不妨礙他對元首的崇拜,既然元首這麽說那就這麽辦好了——反正這麽多年下來,元首幾乎總是對的。

“對美廣播是重要大事,務必抓好,設在葡萄牙的信號中繼站要持續投入力量,要讓美國人聽到更多的聲音,攻擊重點要巧妙,要放在政客、資本家、猶太裔上面,不要攻擊軍人,要盡可能把美國政府和美國人民分開。”

戈培爾主持開設的歐洲之聲廣播名頭越來越大,在播送首批陣亡名單後,短短幾天裏至少有10萬戶美國家庭收聽了廣播,而且一傳十、十傳百,以瘋狂的速度擴散,特別是華盛頓時間深夜12點,一家老小都聚在電台前聽德國播音員播送名單,聽到名字的家庭自然痛哭流涕,沒聽到名字的也似有百爪撓心、長籲短嘆。

隨著對殘骸和遺體的搜集整理,德國方面在幾天後又陸續公布了400多陣亡者及將近5000人的俘虜總數,甚至還插播了多段錄音。

一個來自弗吉尼亞州、年僅19歲的B-17機槍手在廣播裏痛哭流涕:“媽媽……我是肖恩……我還活著!我們的飛機被德國人擊落了,我跳傘後當了俘虜,德國人說我們炸毀了柏林大教堂,要求所有人參加強制勞動修復教堂……我一天要幹10小時體力活……媽媽……快來救我回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