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4章 春醒(6)

“這幾個月的補充至關重要,考慮到還有戰損,需要更多坦克,因此推遲豹式生產完全是值得的,倘若推遲到7月數量還不夠,可推遲到8月底再說這事,另外……”霍夫曼露出無奈的表情,“古德裏安連著和我說了三次,希望將1943年型裝甲師中的坦克殲擊車營也改為裝甲營——讓一個裝甲師擁有4個裝甲營。他的理由很充分,防禦作戰中坦克殲擊車很好用,但進攻作戰還是希望能投入坦克。”

施佩爾也苦笑不已:再加30個坦克營的需求到年底都不見得能轉產豹式。

“不過可采取一些變通。”霍夫曼靈機一動,提出了新辦法,“第512重裝甲營馬上就要成軍,有關獨立重裝甲營編制暫時將告一段落。如果虎式產量能再多一些,每月除補充戰損外再組建3個,考慮給12-15個師配屬虎式裝甲營,替換編制中的坦克殲擊車,讓其具備3個中型坦克營、1個重型坦克營的水平,這樣每師坦克編制數量330輛,看上去也比較合理。”

“如果這樣,為確保虎式產量,新的重型坦克今年也無法投產。”

霍夫曼知道他說的是虎式升級版——虎王,這是擁有150mm厚度正面裝甲的重家夥,雖然已在他的要求下進行了減重與改良,但總重仍然不可避免地摸到了60噸的大關,計劃中為其配套的是具有850馬力的HL234發動機和全新變速箱,當然也有“中期小改款”:正面裝甲升級至130mm,安裝88mm/L71坦克炮,重量控制在54噸左右,其余配件(包括發動機)不變,這樣機動性下降還在勉強能接受的邊緣。

他擺擺手:“既然HL234發動機未成熟,新的重型坦克暫時擱置一段時間,等成熟再來談升級虎式也不遲。其實虎王並不是我最中意的新坦克,我更喜歡E系列通用產品的理念,E50還是重了點,E45或者E40會更好。當然,不管怎麽設計,生產數量必須足夠多,月產量低於800輛的設計都不能接受。所以我毫不猶豫地拒絕了保時捷博士研制100噸級鼠式坦克的請求——那玩意純粹是個無法行動的固定炮塔,有這精力和物資不如多造一些軍艦。”

E系列是由德國第6兵工廠總工程師海因裏希·克尼坎普於1942年5月正式提出的,準備綜合運用已有坦克和裝甲車輛技術,結合未來作戰需求開發具有高通用性零件的裝甲車輛研制計劃,現有虎、豹坦克零件通用雖然是霍夫曼一力推動的,但其實也算是該計劃的部分產物,根據軍備部的初步設想,未來裝甲車輛、坦克按噸位劃分為E-3、E-5、E-10、E-25、E-50、E-75和E-100等不同型號。其中,E3和E5主要作為輕型輔助戰車,E10-E25是驅逐戰車,E50、E75是主力戰車,E100則是超重型坦克。

但霍夫曼對該計劃有自己的想法,認為該系列層次太多且不合理:首先,他認為E3-E5可以合並為E-5系列;其次,E-10應放寬到E-15以加強適應性;考慮到紅軍馬上要推出T-34/85,E-25和E-50兩個系列的定位非常尷尬——E-25幹不過T-34/85,用E-50對付T-34/85又過於浪費,因此他想綜合4號、豹式、虎式三者的優勢推出E40。

E-40的定位非常明確:結合4號的生產便利性、豹式的機動性與虎式的火力與裝甲。最接近的思路是基於虎豹零件通用的基礎,進一步強化豹式坦克裝甲防禦能力同時保證生產數量跟得上,但這是非常難實現的目標——轉產豹式馬上就直接影響當期產量與部隊整編,再開工豹的改進型就會牽扯更多,霍夫曼認為到1944年下半年前都解決不了這個問題。

至於E-100,霍夫曼想都不想直接就砍掉了,本來E-75他也想砍掉,但鑒於德國在重型坦克領域的獨特優勢與威懾力,他希望能將其修改為E-60並與E-40搭配使用,利用HL234大馬力發動機加上88mm/L71或105mm/L68的坦克炮,構成獨立重裝甲營的中堅——代號可以叫獅式坦克(與歷史上的7號坦克不同)。

施佩爾已完全明白了霍夫曼的觀點:第一,4號繼續造,造到能基本滿足整編師規模時再考慮轉產豹式;第二,擴大虎式生產量並裝備部分精銳部隊,但不急於升級——起碼一年內不考慮升級;第三,研究E系列通用型坦克,嘗試在1944年秋或1945年初推出新產品。

“第二個遇到問題的生產領域是造船,麻煩更多、更大。”見坦克的事溝通得差不多,施佩爾轉而談起了造船,“首要突出問題是船台。目前意大利方面有3艘戰列艦在改建航空母艦,分別是敦刻爾克號、伊勢號和日向號,馬上要加入第4艘——讓·巴爾號;同時受創的齊柏林號、沙恩霍斯特號需要維修,一共需占用6個大型船台。雖然天鷹號航母已竣工服役,帝國號戰列艦和鷂鷹號航母也在進行最後的舾裝,但從時間和場地看,依然非常緊湊,偏偏意大利人又提出了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