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1章 俄羅斯的冬天(1)

約瑟夫·斯大林同志站在巨大的地圖前,關注著最新標注的敵我動態,久久凝望出神,偶爾還能聽到發出的一絲嘆息聲。

大戰的日歷終於翻過了1943年,德軍與盟軍在非洲與中東戰場打得火熱,但在蘇聯戰場上卻再度沉寂下來。如果是以往,他巴不得有這樣的喘息之機,以便能讓傷痕累累的紅軍獲得休養生息的時間,但現在充滿他內心的只有焦慮和惶恐。

冬天照理是紅軍發動反攻的好日子,在1941-1942年的第一個冬天,紅軍憑借莫斯科保衛戰的勝利,順利地將德軍擊退了250-350公裏,取得了盟軍第一次勝利,1942-1943的第二個冬天他本也想如法炮制,同時把進攻重點放在了頓河前線,但卻在南方集團軍群前面連連碰壁,雖然這兩個月的損失也不小,但與戰爭初期特別是夏季德軍進攻時的損失比較起來,紅軍實力並沒受到傷筋動骨的損害,但反攻就是打不下去。

實際上從9月份開始,德軍就在為冬季防禦做準備,不但調集、補充了大量冬季作戰物資,還放棄了眾多突出部地段,嘗試拉平戰線,甚至面對斯大林格勒這樣誘人的目標都主動撤退,夏秋之交的德軍局面看上去被動了一點,但整體實力並未受影響,反而大大增強了自身防禦能力,將紅軍的追擊和反攻打得粉碎。從11月份開始,通過連續的沃羅涅日進攻戰、大河曲部之戰和隨後的頓河前線拉鋸戰將紅軍在夏秋之交囤積的兵力和物資消耗得一幹二凈,迫使斯大林只能一方面調集遠東力量向西轉移,另一方面將好不容易籌集起來的後備力量也用於彌補一線損失。

紅軍發現自己處於一個尷尬境地:雖然維持著超過敵人的優勢兵力,但面對德軍的堅固防禦體系和靈活的機動防禦就是打不過去。曾經轟轟烈烈的“天王星計劃”最後無疾而終,以圍剿霍特集群為目標的“土星計劃”雖仍在實施,效果也並不太好,前期幾次試探性進攻均未取得成效,不但損失了相關裝甲兵力,而且還造成了內部對虎式坦克的恐懼,這種動輒打出10:1以上交換比的重型坦克成了蘇軍坦克部隊揮斥不去的噩夢,面對越來越多的德國重裝甲營——曼施坦因現在有4個重裝甲營,紅軍坦克旅已不能安全地獨立行動了,必須抱成團按坦克軍規模行動才能展開作戰,但這大大削弱了自身的機動與靈活,也是造成作戰不利的根源所在。

面對日趨完善的頓河防禦體系,華西列夫斯基有所動搖,甚至提出仿效夏秋之交的德軍主動撤退、脫離接觸,把防線安排在斯大林格勒一帶,以主動示弱的方式引誘德軍進攻,但不管他如何操辦,德國人絲毫不為所動,更沒有要進行追擊的意圖,仍然在頓河防線後面進行熱火朝天的防禦體系構建,同時抓緊時間從後方接收兵員、裝備和補給進行增補與編制調整。倘若華西列夫斯基派出誘餌部隊,則常常被一口吞掉——現在老奸巨猾的曼施坦因成了一條只吞餌不上鉤的大魚。

對德軍而言,這是一個長期持續的過程,在裁軍擴師行動陸續完成後,德軍又著手進行武裝力量分布調整與1943型陸軍師建設。隨著時間推移,越來越多的東方國家(這是德國對在原蘇聯土地上建立的獨立國家統稱)開始建立並積蓄武裝力量,德軍一步步將後方補給渠道交給了他們,這些東方國家的國防軍也不負眾望,成功遏制了遊擊隊勢力,不但能夠維持非常暢通的補給渠道,還讓德軍大大增強了前線兵力密度,甚至德國總參謀部還能組建東方集團軍群為東線提供戰略預備隊——這不但意味著紅軍已不能指望通過西線戰事的加強讓德軍疲於奔命,將來還要面對狀態越來越好的德軍各師。

面對這種尷尬不已的雞肋狀態,紅軍總參謀部有過爭論,一種是繼續在前線與德軍對峙,哪怕付出更大犧牲也要保持對德軍的壓力,一種是三個方面軍脫離接觸,退到伏爾加河後去休養生息。朱可夫是第一種意見的倡導者,所以他還在不遺余力地修改完善“土星計劃”,華西列夫斯基是後一種意見的倡導者。本來斯大林面對騎虎難下的局面已逐步將內心的天平向華西列夫斯基傾斜,但德軍在中東戰場的勝利卻迫使他改變了這種判斷。

德軍在拿到充足的石油產出後,已派人在東方國家內調查那些因為缺油而無法開動的拖拉機數量,準備在春播、春耕的時間向他們提供柴油,這種消息很快為內務部情報人員所掌握,一開始還有人諷刺德國人異想天開,自己坦克油料都不夠用還去接濟拖拉機,但斯大林同志一聲不吭。他是知道厲害的,如果有50或者100萬噸油料,足夠讓這些拖拉機開動起來了,以烏克蘭肥沃的黑土地再加上目前基本完成的“分田到戶”,他不敢想象到秋天時的收成究竟會如何——在集體農場時代,烏克蘭除滿足自身需求外,還能額外提供蘇聯其余人口25%-30%的糧食,即便德國人的糧食平均需求超過蘇聯人,在斯大林看來至少能滿足1500萬以上德國人的糧食需求。一想到有高達1500萬德國人可以無憂無慮地從事軍工生產,他就感覺後脊背上一股涼氣在冒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