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2章 甲案乙案(上)

科爾走了之後,會場裏終於只剩下日本人了,大家便放松心情準備暢所欲言——有外國人哪怕是盟國特使在場也總歸感覺怪怪的。但和以往一開會就紛紛攘攘說個不停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這次會場居然比較安靜,針對德國人的最新想法很多人都陷入了沉思。

裕仁點名讓石原莞爾先發言:“石原次長和德國特使前期溝通較多,可以先聽聽他的意見。”

“陛下、諸君。”石原莞爾站起來清了清嗓子,用比較平靜的語調說道,“首先應注意到,德國人此次提出的大政方針與三國同盟條約簽訂時是不相同的,與去年蘇德、日美開戰時的情形也大不相同。總體而言德國人和我們陷入了同樣的問題:即與一個大國進行作戰,占據明顯優勢但敵人卻不肯投降,戰爭不可避免地進入長期化。

現在該敵國又因美國這個新的強援加入而更加頑固,其作戰與抵抗意志愈加強烈,迫使我們急需尋求突破。德國人本寄希望於我們夾擊蘇聯,但從目前態勢看德國元首似乎放棄了這一企圖,或者說他們認為哪怕我們北進最多也只能牽制一部分蘇聯力量而無法改變整個蘇德戰場的平衡。

因此德國戰略開始由速決戰向整體戰、長期戰轉變,德國9月1日已發動了總動員令,所有工廠執行三班制,經濟體系徹底軍事化,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那時候所有人都認為德國的策略是閃電戰。同時,在政治上德國提出了‘歐洲聯盟’的設想,準備統合全歐特別是西歐的力量與英美抗衡。

歸納起來,德國對我們的希望是:

第一,從中國戰場撤兵,至少是部分撤兵;

第二,縮減南洋戰場防禦體系,重點經營核心國防圈,以逐次抵抗消耗美軍銳氣;

第三,陸海軍主力西進,配合德國占領中東,打通印度洋交通線;

第四,繼續維持對美作戰,通過長期作戰、人員殺傷來疲敝、懈怠美國作戰意志。

如果對我過往言論熟悉的諸君,一定會明白第一、第二和第四點方針與我慣常持有的觀點大致是吻合的。第三點我當時沒考慮過,但西進計劃一直是陸軍省備用的戰略選擇,我們有明確的作戰方略。

通過近一年的作戰,有幾個方面應該承認我們原有判斷出了問題:

其一,美國人的反攻不是1943年下半年,而是提前至本年9月份,以瓜島戰役展開為標志,足足加快了近1年;

其二,美國的反攻方向不是自東而西,而是以澳洲為基地,自南向北,層層推進,雙方爭奪區域距澳洲近而離日本遠,美國又占據裝備和補給優勢,目前局勢對我不利;

其三,鑒於作戰形式的變化,‘九段作戰’已不可行,對美作戰的決定性機會亦不復存在,哪怕明天我們逮住機會消滅美國人目前僅有的3艘航母,戰局仍不可避免的會進入長期化、持久化;

其四,如時間進入1943年特別是下半年,日美力量對比將會大幅失去平衡,戰局將進一步惡化。”

對石原莞爾提到的第四點,所有人都心知肚明:美國受珍珠港事件刺激已啟動大規模造艦,一般航空母艦的生產建造周期也就是兩年左右,差不多1943年年末新造艦艇就會形成戰鬥力,而日本雖然在日美開戰前啟動了“丸五計劃”,但當初造艦計劃的核心依然是戰列艦,只在中途島戰役受挫後啟動了“改五計劃”將造艦核心轉向航空母艦,準備建造五條改大鳳(大型航母)和十五條雲龍(中型航母),但預計要到1950年才能全部完成,而美國明年年末至1944年年初就能有大小30條航空母艦了,這是日本根本無力抗衡的。

石原莞爾繼續陳述說:“即便在中途島、瓜島戰役受挫後,我海軍兵力仍大致略優於美國太平洋艦隊實力,但這個優勢從目前開始最多還能維持一年,哪怕丸五、改五計劃順利推進,明年年末我海軍力量將只相當於美國的一半甚至更少。這種局面我們心知肚明,美國更加清楚時間站在他們一邊。要解決上述困境的辦法很少,除非我們願意接受屈辱的合約,否則只能繼續戰鬥下去,我本人提出的國策建議是:

第一,在細節強化、優化的基礎上大致接受德國提出的4條方針,在中國問題上德國應居間調停,確保我國利益;

第二,建議蘇德媾和,我國可作為中間人居間調停,使德國陸軍兵力能騰出手來從中東方向夾擊印度;

第三,雙方應建立聯席會議制度,互派高層級將領進行作戰協調;

第四,德國應給與我國鋼鐵、船舶和其他裝備支援,技術、情報方面雙方各通有無,德國占領中東後保證對我國石油供應;

第五,如發動印度洋攻略,馬達加斯加島應盡快奪取並作為敝國在印度洋上軍事基地,必要時須德意協同守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