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1章 次席副官的風采(下)

“解決了要不要繼續作戰的問題,第二步我來說當前的嚴峻局面與我們的出路。各位都是多年軍界前輩,照理說輪不到我對戰略問題指手畫腳,可很多情況各位未必清楚,我認為通報一下更好。首先我們說海軍,貴國海軍現在還有幾艘航母?”

面對這個問題下面沒人吭聲,中途島剛剛打敗,海軍的創傷還沒渡過呢。

“我不知道幾艘,在役在造的姑且算10艘吧,我們德國只有1艘且還沒完全造好,意大利也只有1艘未成艦。可美國有多少呢?除去現在已有的3艘,這一年來美國造艦計劃排在船台上的有37艘。”

“什麽?”台下震驚了。

“這不可能!”有人叫嚷起來。

“我說了不算。”科爾指指山本五十六的方向,“山本大將閣下擔任過駐美海軍武官,我們可以聽他說說美國有多少實力?”

山本面無表情地站立起來:“美國大型船台加起來接近50個,如果他們願意,可以同時建造大小航母50艘。”所有人聽了都啞口無言。

“第二個我想問貴國坦克一個月可生產多少?”

台下還是沒人吭聲,裕仁不高興了,直接點名道:“請新陸相告訴特使。”

“大……大概300不到一點。”多田駿沒有任何思想準備,只好在原來他掌握的數據上經過了“自由加成”,坐下後擦著冷汗悄聲問石原莞爾,“這數字差距不大吧?”

“您剛才多報了近一倍。”

多田駿馬上又緊張起來:不會被揭穿吧?

沒想到科爾毫不在意地說:“貴國是300,意大利大概也有300,我們德國一個月接近2000(加成了20%以上)……美國大約是2500。”

如果再加上蘇聯和英國……所有人都不敢去想了,台下一片死灰般的寂靜。

“還有飛機、鋼產量、原油……這些數字美國都是日本的5-10倍,比整個三國同盟加起來都多。”科爾話鋒一轉後說道,“數字列舉到這裏,按理說不用再打了,可為什麽我們還能打甚至還占有一些優勢呢?因為我們也有獨特優勢,這種優勢就是我們的國民長期處於被歧視、被壓迫、被欺負的境地而迸發出來的,他們為了民族崛起與國家富強的最終目的願意忍受更多痛苦、付出更多代價,願意為了子孫後代的幸福而犧牲當代人的幸福。這種自我犧牲、為國家利益奉獻一切的精神這是我們最可寶貴、最長久有效的武器。我將這種精神武器概括為德意志精神與大和魂!

戰爭持續到今天,日本的累計傷亡沒有150萬也有100萬了吧?我們德國的傷亡也超過了100萬。可美國的傷亡才有多少?有15萬沒有?”

幾個將領一算:美國參戰晚,菲律賓和珍珠港兩次戰役以及其他戰場加起來的損失恐怕還真的不到15萬。

“如果我們能堅持下去,持續殺傷敵人的有生力量,讓美國人死100萬,200萬,會出現什麽局面?有對美國了解的將軍麽?美國部隊減員多少就可以投降了?”

台下有人面無表情地說:“20%以上,如果沒有援軍就可以投降了。”

“如果我們能讓美國軍人死亡200萬會是什麽局面?美國人還敢不敢繼續和我們打?他們的人民要不要起來推翻他們的政府?哪怕退一萬步美國政府要堅持打下去,面對如此慘重的傷亡,為實現讓我們徹底投降的目標還還還準備再付出多少人的損失?如果需要300-500萬,甚至更多數量的人員損失,他們的人民還能同意麽?到那個時候雙方就可以坐下來心平氣和的談判了。”

科爾強調道:“請記住,人口是我們和英美差距最小的東西,德意日三國人口加起來接近2.3億,英美哪怕再加蘇聯人口也就是3億多,不到3.5億。我們要準備長久作戰、持續作戰。元首已斷言,對於大國打下一個兩個重要城市乃至於首都都是無法迫使對方投降的。比如俄國人,我們打下莫斯科他們就會投降麽?不會!又比如中國,貴國打下南京已快5年了,中國政府投降了麽?沒有,相反他們的抗戰意志日趨堅定。所以,我們必須調整我們整體戰略方向與思維。”

“首先,日本和中國大戰沒什麽好處,中國人口眾多、經濟薄弱,即便有些資源也難以開采,可為了獲取這些資源需要付出多少代價?說不定收獲還不如付出多。特別是中國人多,他如果跟日本耗人口日本是耗不起的,東南亞遠比中國目標更理想,如果一定要挑選大陸國家的話,英屬印度也是比中國更好、更容易征服的對象——印度土著民族孱弱而一直被外來人征服,最近一次是被英國人統治了將近200年。如果把日本陸軍從中國撤退去進攻印度,局面就會豁然開朗。元首知道日本與蘇聯之間有中立協議,不會強求日本進攻蘇聯,但英屬印度本就是雙方共同的敵人,這是不是一個更理想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