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9章 無所畏懼的陸謙

陸謙自不可能立刻接到西域官府遞上的急報,而且這種事兒他即便是知道了,兀要等到西域的正式奏報送來,才能正式傾瀉心中的怒火。

陸齊已經立國二十余年,政府軍部與諜報司、安保司等情報系統已經形成了這一不成條的潛規則。

在一些影響惡劣的壞事兒上,是要等到地方官府正式上報中央之後,才能給予公開的處置。

不能陸皇帝拿到了安保司、諜報司的密報後,在地方官府的正式奏報且沒送交到金陵的時候,就先揮起刀子砍人了。

故而,陸謙還是只能沉下氣,繼續在鎮江視察。橫豎也就是那麽回事。咋說呢,現在已不是當年了,陸齊朝治下光火槍兵就已上十萬,大炮更是天南地北都有,很多秘密已經到了不是秘密的地步。或者說,再要想防範的滴水不漏,那要付出的努力和精力,要付出的代價就太大了。

這事兒他早有心理準備,可事情真的來臨時,還是以這種形式出現在他的面前時候,就別怪他惱了。

當然,他也已立刻使人招呼天竺南北水陸駐軍,讓他們隨時準備戰爭。

這件事背後極可能就是天方和天竺的手筆。大戰就要開始了,二者狗急跳墻,也不是不可能。而如果真應了他這番猜測,那天方且不用去說,天竺的戰事應該就在眼前了。

聯系到近來北天竺傳來的消息,一些個老鼠在奔跑,朱羅或是西遮婁其,二者中總是有一個已經下水了的。陸謙更傾向於前者!

……

作為長江下遊的一座明星城市,鎮江的大名陸謙前世就如雷貫耳,但那名聲的來源卻也只限於‘鎮江米醋’。至於鎮江的工商經濟產業,他真的是沒有了解。

但是在如今這個時代,鎮江卻是長江下遊除滬港之外的第一大港口,金陵、揚州、蕪湖等地,在貨運總量和實質意義上根本無法與鎮江相比。這裏可是大運河與長江的交匯處。

同時這裏也是金陵城市圈的核心成員,是長江經濟帶的重要組成部分。

造船業本身並非鎮江的支柱產業,別管這兒在隋唐時期就已經船來如梭,為江南水陸要沖。但鎮江的造船業發展更多是因為‘龍江造船廠’的設立而有了長足進步,這也是不爭的事實。

十余年裏,鎮江的造船業及一幹配套工廠、設施突飛猛進,現如今這裏已然是國內首屈一指的船舶制造中心了。

只因為那龍江造船廠就是船舶司直轄的一級造船廠之一。

在船舶司直轄的諸多造船廠內,一級造船廠雖足有五個之多,可龍江造船廠卻因為自己的‘獨特地理優勢’——離金陵最近,而在技術上始終保持著對其他四家一級造船廠的碾壓態勢。

直白的說,就是船舶司每一項新技術的發明、實驗和普及應用,都是從龍江造船廠發起,待到成熟後才一層層的向下轉移。

而如此做,做大的因由就是兩點,其一為了技術保密,其二是就近選擇。

現如今的長江可不是21世紀的長江,江面遠比後世開闊的多。且順流直下進入東海也來的容易。更經濟發達,資本繁多,還有悠久的造船史,很容易發展出一個造船中心來。

陸齊在技術保密方面所面臨的難題可不止是‘火器’,它僅是陸齊所要面對的諸多難題之一,在紡織、冶金、鍛造等許多方面,現在的陸齊對於周邊各國都有著絕對的碾壓優勢。

那在原先的歷史長河裏,中國技術是如何擴散與保密的且不去說,因為原本的歷史早就被陸謙一錘頭打的稀巴爛了。現在的局面就是,天竺人、天方人不僅想要得到陸齊的火器,他們更希望在冶金和鍛造、紡織等許多方面實現對陸齊的趕超。

科技的保密與反間,已經成為了陸齊安保司十多年來工作的一大重心。船舶司雖非重中之重,卻也沾掛了些邊。

而陸謙又是一個對船舶的設計和建造技術發展十分關注的人。他是知道飛剪船,但前世裏他對這個並不關系,是只聞其名不知其實,細節處對之全無半分印象。然而隨著陸齊疆域的逐漸擴大,尤其是隨著對美洲和澳洲、非洲的‘開墾’,陸齊迫切需要一種高速快船往來各大洲之間,以保持消息的通便。

這一任務自然被他交給了船舶司。

但是,船舶制造技術的瓶頸豈是那麽容易突破的?

那是要經過長時間的積累以及天才船舶設計師的靈機一動才能達成的。那飛剪船在歷史上是19世紀時候歐洲的帆船技術已經達到極致了,才有出現,陸齊剛點亮了“風帆戰艦”的天賦樹不久,想要走到極致還差得遠呢。

但是從滬港返回金陵的陸謙,走到鎮江時候還是停下了龍舟,還是到了龍江廠。

他此次出行的目的地是滬港,因為要送一支前往天方的水陸大軍,在大規模的陸地戰爭就要開啟的時候,送一支萬人規模的水陸軍從海路去往天方世界,這沒毛病。一同前往的還有一支移民船隊,內裏人口可不在少數,中原百姓足有四五千人,加上兩千高麗人和一千日本人,若是再算上南洋的移民,總人數多達萬五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