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6章 南下民族大融合

十一月份,方臘帶人抵到了巨港。是的,此刻舊港已經更名為巨港。

依照陸皇帝的旨意,三佛齊王坦麻沙那阿不敬天潮,除國。以蘇門答臘島為明國公方臘之封國,定國號為明,擁有著獨立的政治和軍事權力,但是沒有獨立的外交權,改舊港為巨港,以為其都城。

歷史上稱此次之變為“南下民族大融合之始”!那端的是很有見地的。

天方教徒的‘暴動’在歷史上也被濃墨重彩的記載了下來,其洗劫舊港的貴人區,並縱火焚燒貧民區,致使人員死傷數以千計,殺死了上千名大小和尚,摧毀並破壞了所有的寺院,舊港其東南區大小數十座金碧輝煌的寺院一日之間變得面目全非,整個舊港的南傳佛教界之精華盡去。

一場可恥的背叛,一場被詳盡記錄上的搶劫和屠戮大聯歡,在千年之後也是某教無法抹去的汙點。當然了,對於那些人而言,汙點不汙點的沒毛線用。

而與天方教徒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隔了一日進入舊港的方臘軍的仁慈友善。

後者雖然是侵略軍,但在此時舊港土著各階層的眼中卻是一個個腦後散發著公德聖光的聖僧聖徒。

他們救濟困難中的底層百姓,迅速安定後者中的受災害之人。遣散了大批的底層士兵,雖然也扣下了大量的貴族武士,可在任何地方上位者與下層階級的數量比例都是懸殊的。

大量三佛齊底層士兵的回返讓這座城市的東南區迅速安定了下來。

——繼安定了下層的土著居民後,他們又安撫住了這個王國的中層階級。而至於大批上位者和他們家屬的被人為隔離,那跟人民大眾又有什麽關系呢?

後者已經回到了他們舊有的、習慣的、熱愛的生活秩序中去了不是麽?

隨後不管是鄧元覺帶兵包圍了天方教徒聚集區,還是從中運回大量的佛器佛像,這都叫當地土著心中對入侵者的印象更好上三分。

以至於很快舊有土著人拋棄了原先的信仰,皈依摩尼光佛座下。

畢竟都是佛教徒麽,而且講真,這些社會地位底下的土著人,他們本身又懂的什麽佛法呢?

舊港的變動只是在一日之間,但是要善後,要清場,要把受損的王宮進行改建和修繕,把寺廟一樣進行改建和規整,那卻是耗時多了去了。

至少方臘乘船抵到巨港時候,方天定也只是鏘鏘把王宮的大改造告一段落。

這時候的摩尼教軍已經把占碑等地奪占,蘇門答臘島東部已經被摩尼教軍掃蕩的七七八八,可以說三佛齊王的直屬領地也已經被拿下了七七八八。

王儲麻那者巫裏逃去了中蘇門答臘,在濱錫阿克河右岸的北幹巴魯停了下來,並召集忠誠於王室的屬臣勤王。穆西河口一戰向西逃潰的三佛齊水師殘部,且還效忠於他,讓他對那大大小小的屬臣多少擁有一些威懾力。

而天方商賈另外的一份厚禮,十一位來自馬來半島的三佛齊屬臣的臣服,讓剛剛建立的明國在南洋地區簡直是如日中天。

但他們同時也面臨著一個很大的麻煩——三佛齊的稅制問題。

前文裏說了,三佛齊人不納稅的,但在戰時要自備幹糧武器,跟著老大奮戰。但這些人指的並非是所有人。或者說,這賦稅還是真實存在的,只是沒有繳納給三佛齊國王罷了。

東南區可是有很多平民的,這些人是三佛齊武力的根基來源,但他們卻是依附於更上層建築的。而城市中央位置的貧民區之人,這些人連人都不算,又如何享受人的待遇?作為一個有著奴隸制殘余的封建國度,貧民區的人不僅要交稅,還教的特別的多。只是他們的稅都只教給自己的主人。

後者的範疇囊括東南區的所有階層,包括王室。王室也有自己的王田的!何況不納稅的平民階層卻還有‘布施’這個沉重的負擔。

布施給誰?布施給寺院啊。難道你要尊貴、仁慈、充滿著智慧的高僧們下地裏種田耕耘麽?

現在一個選擇題就擺在摩尼教的面前,是依舊維持三佛齊原先的社會體系,還是另辟一片天地?

兩個選擇各有好處,但也各有各的弊端。

前者雖然能讓摩尼教順利的在蘇門答臘站穩跟腳,可天花板高度有限,日後想要真正在蘇門答臘變得根深蒂固,就困難大發了。而且這種種姓制度,與摩尼教高舉著的造反真經是背道而馳……

而後者呢。倒是有利於摩尼教變夷為夏,有利於教化。但內中事兒的麻煩上也會叫摩尼教遺患無窮。

要知道,現如今的蘇門答臘,還有無數個小封建主呢。

“若依照三佛齊的規矩不變,兒子以為,只要把消息放出去,那些地方頭目必會俯首帖耳。”方天定看著方臘言道:“可若是把那舊有的社會結構徹底粉碎……”三佛齊王儲麻那者巫裏現在已經自稱三佛齊王了,身邊簇擁著一批三佛齊力量。而摩尼教的舉措就是把其他所有的三佛齊貴族,全都推向麻那者巫裏那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