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0章 帝國的底蘊

即打天祚帝,又打女真人,南面還掛著南宋和南越,更有內部的許多事宜,比如全盤從摩尼教手中接過了閩地控制權的齊軍,就閩地與粵東劣紳豪強奸商的後續處理。

陸皇帝人都要忙的飛起來了,是自己給自己找罪受。他現在坐擁中原,兵強馬壯,完全可緩圖之麽。非要把自己累得吐血,卻又是何必?

現在錦州戰局爆出了個新聞,陸軍需要更長更粗的大炮轟塌城池,但這大炮卻是給水師索要的……

為什麽會隱隱有種違和感?

陸皇帝拿著宋江使人快船快馬送到的奏折,按下心中的不適,細細思量了來。

那前路就是在苦逼,跪著也要走下去。雖然那時他自己選的呢?幸好事情已經完成了七七八八,掃尾工作結束後,他下半年就輕松了。因為當他醒悟過來的時候,上半年的布置已經蓄勢待發,他就只能照計劃進行去了,可下半年的很多事情就被他叫停了。

話題再轉回錦州,這一戰確是有些棘手。

這錦州城坐落於小淩河之北,南城墻外就是小淩河,其最寬處有四五裏,便是從錦州城南穿過的那段河面也有裏許寬。不要說是石砲,就是現有的火炮也對錦州構不成威脅。

能夠威脅到錦州的只有從遼東灣的小淩河入海口,順著河道抵到錦州城下的水師炮船。可惜後者三五斤的火炮打在女真人鞏固後的錦州城墻上,那只是在撓撓癢。

對錦州城且還能形成威脅的梁山砲是夠不到河北岸的,而能打到錦州城墻上的火炮,威力又有些小。前線的兩位統兵大將都在叫著需要更長更粗的大炮,並且這更長更粗的大炮是給水師索要的,事情就是這麽一回事。

陸謙努力回憶起錦州的地形,他記得錦州城是坐落於山川之中的。那從錦州城向西七裏便是大名鼎鼎的北普陀山。

後世許多人都知道南面的普陀山,卻不知道錦州這兒也有一個普陀山。為觀世音在北方之顯化道場,距今已有數百年歷史,南望滄海,北望太極,紫氣東來,福壽無邊,實是洞天福地,人間聖境。素有遼東“第一洞天”,關外“第一佛山”之稱。

北普陀山南北長有小二十裏,其向西就是溝壑山嶺之地,倒也能繞道過去,可顯然不安全。因為那山嶺溝壑之間還有一條小淩河穿梭。誰敢說女真人就沒有在彼處埋伏人手?他們可是正牌的漁獵民族啊。

從錦州城向東便是所謂的南山,由架子山、大嶺山組成,向北是紫荊山、百花山組成的北山,中間由小淩河穿過。而突破了這最後一程屏障的小淩河就算進入了濱海區域,南北山向東便是遼海近地。在後世裏,這兒土地平坦肥沃,水源充足,那自然是上好之地。可現在這裏水坑沼澤遍布,就如那不加修正的滬港東部一樣,海水漲潮,倒灌反卷,不經過時間的演變,或者是修築堤壩,隔絕海水倒湧,這裏是不可能有百姓落腳,更不可能教大軍行進的。

可以說,錦州的地理地勢,確實由北向南打易,由南向北打難。

考慮清楚了這一點,陸皇帝就責令制造局,迅速將重炮運抵錦州戰場。梁山泊炮廠中有的是大口徑的重炮,雖然數量不很多,但這些帶著實驗性質的大炮,品質且值得信任的。錦州城外裏許寬的河面在它們面前並非是不可逾越的天塹。

齊軍現下的水陸火炮皆是三斤炮和五斤炮為主,但梁山泊炮廠中不止有八斤炮和更大口徑的十斤炮,連十二斤炮、十五斤炮與二十斤炮且都保有。雖然後者的倍徑——也就是炮管長度與口徑之比,這是衡量一門炮威力大小的重要指標,即倍徑越大射程也就越大——已經無限接近於10。

這似是一個很小很小的倍徑數,在齊軍中就意味這種大炮還是不合格的。

要知道,陸皇帝給火炮可是定有倍徑數的,在12-15之間,這個限量卻也不是沒有由來的。陸皇帝他可很清楚的記得前世老美南北戰爭時期閃亮一時的十二磅青銅炮——拿破侖炮,那倍徑就是14.3的。

也正因為只記住了這一個西方滑膛炮的確切倍徑,他才那般堅持。又因為拿破侖炮是青銅炮,齊軍火炮卻是鐵炮。所以他這才把數字放寬松了一些。對於火炮一知半解的陸謙很堅持這一點。

但他也不會去造紅夷大炮,在中國明清歷史上大名鼎鼎的紅夷大炮,大多數炮長都在3米左右,口徑110-130毫米,重量達2噸以上。

這種火炮是標準的重炮,也可算是攻城炮了。超高的倍徑帶給它的是超遠射程。而對重型火炮而言,射程確是衡量其性能的重要一環節,即使後世也不例外。朱明士大夫言紅夷大炮可“一炮糜爛數十裏”,這自然是有些扯淡了。一度在網絡上成為了後世人嘲笑明朝士大夫不靠譜的鐵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