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8章 罪惡的利益,踐踏的道德

在滑膛槍炮時代,如何徹底的發揮槍炮的防禦力量,棱堡是一個越不過去的門檻。陸皇帝實質上只需要點破其中的奧妙所在,那就可以叫武略院師生們茅塞頓開。

如今的大齊並不需要棱堡這中工程量巨大的防禦工事,但棱堡的防禦道理卻完全可以借鑒、挪至到如今陸齊的防禦工事中來。比如那布置在棱堡上的大炮可以對側面城墻前的護城壕進行縱向射擊,從而達到有效封鎖,這是很有效的一種手段,也是方塊城池所無法達到的。

棱堡的實質就是把城塞從一個凸多邊形變成一個凹多邊形,這樣的改進,使得無論進攻城堡的任何一點,都會使攻擊方暴露給超過一個的棱堡面(通常是2-3個),防守方可以使用交叉火力進行多重打擊。

中國城防工事中的馬面豈是也是如此的作用,但那始終沒有突破整體的限制。

陸皇帝始終一聲不發,就是因為他覺得叫武略院的師生們自己去捅破那層障礙,會使得他們在軍事思想和意識形態上給以更大的刺激和激發。

事實上,陸皇帝卻是有點杞人憂天了。要知道在前世的17世紀,俄國征服西伯利亞的過程中,他們沿著河流建立起的一處處軍事據點,實則也是非常簡陋的。也就是進入到了18世紀,方才在西伯利亞開始建築石質結構的城堡。

陸皇帝只是意識到了中原對草原的統治,離不開連成一片數鎖鏈一樣的城堡,畢竟中原人不適合大草原上的遊牧生活,同時他又不願意破壞大草原上那薄弱的生態。大肆的移民北上,開田種地的後果,後世北方的沙塵暴和一片片沙化土地已經表明了後果。最終的惡果還是中國自己來承受。

當然,這並不是說偌大的陰山南北草原之上,就真的沒有一處適合耕種的土地。後世的內蒙可是有金六百萬公頃的耕地面積的,那河套地區且不去說,陰山以東的東部草原區域,那靠近東北的區域,很多地方都適合農業耕種的。

別以為後世的內蒙就都是牧場和畜牧業,人內蒙是全國五個糧食凈調出省之一,人均儲糧和人均占有糧在全國各省中名列前茅。

但這並不能掩蓋大草原中西部地區所潛藏的麻煩。那裏生活著數以十萬計的遊牧民族,偏偏無有適合耕種的土地,中原人進不去那裏,這也就意味著草原中西部地區的遊牧民族會在某種程度上保持了自身血脈的純潔性。也就意味著部族首領的權利會無形中放大許多。

這就很像是中原的宗族勢力。官府因為統治繼承的成本太大,會在取舍衡量之中,選擇將底層的權利讓給宗族。陸皇帝對大草原深處一樣鞭長莫及,偏他又想對彼處形成行之有效的掌控,這般情況下他就只能依靠投效自己的部落頭人。

因為在茫茫的大草原上,掌控部族遠遠比掌控以家庭為單位的草原牧民更現實與可行。

一定程度上,這內地的宗族與草原上的部族,實質上沒甚區分!只是一個大一個小,一個離皇權近,一個距離皇權遠。

官府為了有效的統禦鄉村,用最小的力氣得到最大的好處,他們無奈的選擇了宗族;陸皇帝為了統治草原,也只能無奈的選擇部族。兩者都是因為統治成本與收益的性價比而不得已中做出的選擇。

而為了能更好的掌控部族,陸皇帝就必須在大草原上駐紮一定的兵馬,形成一定的威懾力。如此在草原上修築堡壘就是必不可少的舉措。

就像那征服西伯利亞的俄國人,因為自身人數大大少於土著人,如果沒有城堡作掩護,他們既不能承受長期流動作戰的消耗,也不可能抵禦當地人民的反抗,只能修築城堡,一處處城堡的建立為沙俄侵略軍提供了進可攻、退可守的庇護所。

這與陸皇帝的考慮是一樣的。只是陸皇帝顯然不知道俄國人在西伯利亞最初的城堡就是一種簡陋的木質結構的防禦工事。一個用圓木造的方形建築,邊長約15——20俄丈,也就是三十米到四十米左右,一俄丈等於2.134米。城堡的四周圍以兩層填滿石子的木柵欄、木柵墻,墻外邊挖有壕塹。城墻四角都築有塔樓,塔樓上有的設立望台,有的設有“警鐘”,柵墻和塔樓上都設有槍炮射擊孔。並在城內用土堆堆起高崗,架設大炮,還挖了水井。柵墻內建有供哥薩克居住的房子和武器彈藥庫等。

後世俄羅斯在西伯利亞的一座座城市,在早期時候就都是如此模樣。也就是隨著他們對當地土著統治的增強,隨著城堡內人員的不斷增加,城堡面積方才有所擴大,城內的建築也有所增加(督軍府、關稅辦公室、監獄、商場等)。

就是第一次雅克薩之戰,老毛子的城壘且還是這般。所以在清軍的火炮面前顯得不堪一擊,雅克薩城一日陷落。也就是第二回合,吃了虧後的俄國人才修起了簡單的半棱堡攻勢,還配上了十二門火炮,而後清軍就只能圍困到俄軍人彈盡援絕。【後者一戰圍了小半年,八百多俄國人死的剩了六十六個。清軍還在外打掉了俄軍兩次增援。不可否認清軍投入的兵力比老毛子多,但也不是幾萬清軍人海戰術圍毆老毛子。那已經不是在黑滿清了,而是在黑中國。兩次雅克薩之戰,清軍傷亡是小於俄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