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2章 別把他們當人

升龍府對岸的就是富良府。

小小的紅河三角洲被南越李朝分做了大大小小七八個州府,內裏絕大部分州府實不過是中原一縣之大小罷了。

其目的為何,顯而易見。

可招數不在老不老,管用就好。

李朝自奪了前黎朝的天下,那便是進行了例如趙匡胤一般的中央集權,強幹弱枝。分原有的十路為二十四路,後又改為四府十三州三寨。

升龍府是其一,富良府也是其一。故而,此地的重要性無須多言。

阮小七與呼延慶率水陸軍擊敗了急忙率軍南返的右武衛將軍李常憲,後者是李常傑的弟弟。

李常傑在十六年前便就去世了,被李乾德追贈“入內殿都知、檢校太尉、平章軍國重事、越國公”,食邑萬戶,以其弟李常憲繼承侯爵。但李常憲雖然能以此而躋身李朝的一等權貴之中,卻沒辦法全部繼承李常傑的權勢。要不然,李乾德就成了傀儡了。

事實上現下李朝的太尉是劉慶譚,與李常傑並無大瓜葛。且這也是一名宦官,李朝政制有一個顯名的特色,就是會重用中官(閹人),如李常傑、劉慶譚,都是經過“清身”(凈身)而至太尉的。所以啊,童貫是投胎沒投對地方,他應該生在南越。

劉慶譚與李常傑一樣,他們之前可都是正經的官身大員,出身名門,由此可見李朝的中官在其政治版圖中具有特殊地位。

或許是受了南漢的影響吧。後者可是素有‘想做官先自宮’這一優良傳統的。

而擊敗了李常憲部,阮小七與呼延慶,還有引兵剛剛抵到的阮小五都不敢大意,已知道李朝的主力兵馬已在陸續南返,真正的大戰就要到來了。

齊軍先一步南下,那目的並非是要擒賊先擒王,而是要圍城打援。借升龍府這一南越軍必救之地,將南越軍北上的主力大軍全都拉回到紅河岸畔。而後好一舉擊敗之,打掉南越的主力軍。

甚至於陸謙都不想要現在就殺了李乾德,後者還是有用的,大用。

他在南越稱尊五十載,影響巨大,聲望厚隆。這樣的一位君王活著,那就是越人的一旗標杆。可以引導著各地的越人前赴後繼的反抗中原軍隊的‘入侵’的。

如此的一來,後續湧入來的王慶軍、鐘相軍和方臘軍才能放開手了廝殺麽。陸謙這是為後來事考慮。

且要知道,這南越雖小,但卻是一富裕之地。而王慶、鐘相、方臘等人為了籌集更多的錢糧,必是恨不能掘地三尺的。現下他們可以打著鎮平民亂的旗號在南越境內肆意妄為,那可不就是老鼠掉進了米倉,是再舒坦不過了。如此也好趁機挑起他們彼此間的沖突來啊。

陸謙一是正好趁機對鐘相、王慶下手,還能由別個來背黑鍋,再美不過了;二是正好殺一殺越人的‘野心’。

好好地禍害禍害他們。那些世家大族,那些個官員文人,就該全都去死。

要他說,明成祖當年要幾次對南越動兵,每每動用數十萬大軍。這自然是有朱棣他自個的原因——明軍最初之所以能夠順利平定南越,主要是因為胡氏政權多行苛政、民心不附,朱棣應陳天平之請,吊民伐罪,救民於水火,又承諾復立陳氏子孫之賢者,這當然受到了南越人民的歡迎,亦不失為仗義之舉。但得勝後自食其言,草率地決定將南越收復,卻是明顯的失策。

要知道,那已經是小三百年後了。南越自五代吳權以來,已獨立成國四五百年,一旦直屬中國管理,必然遭到南越各階層人民的反抗,這是‘天經地義’。

但另一個重要的原因,那便是朱棣潛意識裏將南越人當成他自己人了。

要是先就把當地的士族世家鏟除或著通通遷移外地,看那南越還能有人掀起大規模的造反嗎?他老子且都能把明玉珍的兒子丟到高麗去,他如何不能?

那些個大家世族,離開了南越,誰還會認識他們。那就跟魚兒離開了水一般,一舉滅掉後患。

同時殺戮也過輕了一些。張輔斬首數千人,築成京觀以鎮服南越人。這數量不覺得太少了麽?你不狠狠地殺個幾萬、幾十萬,憑什麽叫人家乖乖聽話?

對那些心裏長草的野人,那就別把他們當人。

明成祖準備不夠,陸皇帝卻是心裏建設很充分,他有這個狠心,他都已經給楊林、石秀打了招呼,叫他們都招呼人跟上去。南安有那麽多的丁口,可不正是人力商行的好去處!

現下的中原到處卻人手。工部就恍如一無底洞,黑黝黝的洞口吞噬了一波又一波的勞力,永遠也不見滿。

而把這閑話略過。現下阮小七、呼延慶已經踏足富良府了。一門門大炮被從戰船上卸下,而後被辛苦的拉到南越軍營壘前。

這是敗退的李常憲部南越軍重新整頓後,分出的一支偏師。留在紅河北岸,就是為了看著水上的齊軍。那時阮小七與呼延慶已經在紅河兩岸都立下了水寨,很是有股繼續增兵的勢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