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5章 勿要辜負了朕一片厚望

“此地處大江中遊,西連巴蜀,東接吳越,北至中原,南抵湘桂,可謂‘四通八達’。”說話中陸謙站起身,接過教鞭點在了長江的中心位置——江陵之上。也就是老趙家二次遷都所在。

此地也算是得天獨厚,水陸交通盡數發達,在後世著有‘七省通衢’之稱。比不得大武漢的九省通衢之稱,但後者與江陵相比,只一個洪災,便能把它所有的得分全部扣光。

但那朝堂上的一幹文武重臣看清楚了陸謙所指之地,竟然是前宋行在江陵的時候,那是一個個睜大了兩眼。無奈何,在一幹重臣的心目中,江陵城雖然不錯,但那從來就不在他們的考慮範圍。歷史上,除了幾個短命的割據勢力,那兒也從來都不是一大一統王朝的國都所建之地。

那地兒切還不如金陵,沒王氣!

“陛下三思。彼處地形平坦,水路又非常便利,無險可守,一旦戰事燃起,其禍不可預計。”宗澤第一個站出身來反對。齊軍是如何打破荊襄的,在場眾人可都心知肚明。

接著就是林沖、聞煥章等人,那就像早前的金陵一樣,就沒一個人以為它是適合立都的。

陸謙哈哈一笑,他既然考慮在江陵立都,那自然是有通盤考慮的。別的不說,就說這般立下都城之後,那飲水問題和糧食問題是都不需要憂慮了。可不能輕易地叫人堵住口。

“彼處臨近長江,自是水源充分。日後都城周遭的農業用水,城池內的百萬軍民的生活飲水,大小宮苑之用水,城濠、漕渠之用水,是全都無憂。又處在江漢平原腹地。朕本就準備在接下時間裏對兩湖地區進行移民,這般將都城立去,那效果更大。”

“鄂北、湘南兩省平原廣袤,水源充足,本該是魚米之鄉,富饒之地。至今日之慘淡,實趙宋之過也。”雖說那洞庭湖沿岸已經得到不錯的開發,但比之明朝時候的“兩湖熟,天下足”,卻還是差得遠了。

那鄱陽湖沿岸如今的經濟地位是遠勝過洞庭湖的。

今後這江漢平原與洞庭湖平原,以及鄱陽湖平原盡數都開發出來,休說江陵日後的人口數量會是有百萬計,那就是再翻上一番,也兀的不怕。

當然,日後的江陵水況陸謙也是有所耳聞的。來自後世的他,生活在那個信息大爆炸的時代,雜七雜八的欣喜可是知道很多的。大名鼎鼎的荊江分洪區麽。

——所謂荊江,就是指古荊州一線的長江。是自湖北省枝江至湖南省嶽陽縣城陵磯段,自然也報過現下的江陵。

那時候還剛建國不久,朝鮮戰爭都尚未結束,國內關於荊江水患的治理方針是:大堤擋水,分洪疏水。即是騰出一塊地方讓洪水淹沒,“蓄泄兼籌,以泄為主”。無奈何,兩害相權取其輕,好以保護下遊的武漢、九江等大城市安全。

而如此做的原因就是因為荊江河道蜿蜒曲折,素來有“九曲回腸”之稱。這一旦夏季爆發洪水時候自然是會排泄不暢的。

荊江一段河面以北是古雲夢大澤範圍,以南是洞庭湖區域,地勢本就低窪,故而長江帶來的泥沙在此大量沉積。東晉時代就有百姓開始築堤防水,圍墾雲夢大澤,時至明朝,方在江北俺築起那連綿不絕的荊江大堤。但如今時候卻是沒有的。

泥沙自也在沉積,卻也沒把長江河床高出兩岸平原,成了“地上河”。

可以說,只從水患的角度上看,正史上的江陵城是自明清時候才有蹤跡的荊州水災,如今一絲半毫的也怪不到江陵身上。

水陸交通便利,又無水患之害,乍然一看,挺適合的麽。

“這兒地近巴蜀,北有大道直通中原,南可控向南,自就能隱隱壓制兩廣。而東側又有長江相連系,江淮、江南之地也盡在掌握。”

江陵講真,地理位置還是有些偏頗。過於靠近內陸了一些,對南面的掌控力會很強,可對於塞北草原,對於遼東,對於西域,那控制上真有點鞭長莫及之感,同時也有些向南了。地理位置真不如武漢。但武漢有水災啊。武漢在後世都還年年抗洪,如今這時代,威脅只會更大。鄂州從來就不再他的考慮範圍。

江陵城除了無王氣,唯一的大缺陷就是無險可守。但不知道有那麽一句話麽,江山之固,在德不在險。

這句話要說有沒有道理,那是端的有道理。就像當年的秦始皇的鹹陽城,人硬是沒城墻。只可惜這句話被趙老二用臭了。有了趙宋這一前車之簽,當朝一般文武還真不敢忽略了‘險’這一字。

然同樣是這一個‘險’字,也把大名與濟南全都蓋了進去。二者一樣是無險可守的。

看到滿大殿的文武都在反對,陸謙就笑了。好吧,那就接著往下吵,向下爭吧。相比起江陵,他是更願意建都金陵。但金陵被滿朝文武反對,反對的他自己都覺得那地兒有些過於偏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