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2章 這就是天祚帝

“維大齊鎮平戊戌桃月中氣谷旦,大齊左都禦史許大名貫忠,與保州黎民及駐守將士聚會於峪山之南、濡水之北,上國雄師申中原百年之積郁,沐手焚香致祭於大宋保州知州劉敬、定州知州石清河、保州兵馬都監徐子龍……神前。遙瞻太古,遍覽青史,盡心竭力,報效君國者曰忠,舍身信諾,仇惡向善者曰義,能合茲二美以為忠義者,惟唐之張巡、許遠乃堪媲美。撫膺太息,長嘯仰天,大哉保定文武軍民,精忠貫日,義薄雲天,拱衛疆土,至死不渝……英靈有知,衷腸請予神鑒,但將壯懷激烈,化作甘霖一片,澤被天下蒼生,保佑華夏!登高望遠,長歌以盼,魂兮歸來,請領上獻。謹具,鮮花粢盛、醴酒肴饌,物雖菲薄,誠心昭然。敬祈尚饗!”

一封奏折被許貫忠遞到了陸謙禦前,他已經受命先一步南下保州,陪同遼國駙馬蕭昱等一行,前往保州祭祠前至禮。

遼國駙馬前來保州祭祠前祭拜保州一戰遇難之軍民,並宣讀天祚帝的罪己詔,這是很有沖擊力的一件事。自然,許貫忠也要呈祭文一篇於人前。

而這文采,半點不輸於遼國漢官翰林們撰寫的祭文。

陸謙讀了一遍,再讀一遍,直覺的行文有力,遂大感滿意。掉過頭來就抓起另一個折子,內裏卻是秘書監已經撰寫的挽聯,敬請陸謙來擇選。

“碧血染黃沙,取義成仁,應垂不朽;精英輝赫石,貪生怕死,莫到此間。”

陸謙最終選擇了這一句。那劉敬石清河等雖死時還是大宋官僚,保塞城內的抵抗也軟弱無力,似乎沒起到好的作用,反而是促成兀顏光下令洗城的最直接原因。但對比安肅軍的孫闿,陸謙自更認可劉敬與石清河。

如不是楊雄隨後的‘殺身成仁’,陸謙都不會叫孫闿入祭!

整個北疆都在下著小雨,此刻許貫忠正與那蕭昱聊著地理風情,齊魯的地理——泰山。這位遼國駙馬也是能忍的人,一路上沒有半點傲氣,雖不至於去主動討好許貫忠,但人和氣隨和,倒也叫人討厭不來。

“登泰山而小天下,蕭昱也久聞泰山之名,可惜無緣一見啊。”

“哈哈,中原名聲又何止一泰山。”許貫忠笑聲很爽朗。但是他的好臉在過了峪山之後,就瞬間收斂了。

蕭昱個人似乎不錯,但不要忘了保塞城內外所流淌的血。當日會戰的兩軍將士之傷亡,加上城內的百姓,六萬只多不少。這是個什麽概念?保塞城中大白天的都叫人覺得陰沉沉的。

遼國付出了很大的代價,兵馬折損且不提,只陸謙這般掃蕩南京道,就叫契丹形式雪上加霜。

那蕭讓來到軍前後,唯一的差事就是仿造書信,目的不是別家,而是河東。真定府有暗手在,那是陸謙根本不把李邈放在眼中。也就是張孝純那裏才值得他用心。金大堅早就可好了河東路各衙門的公印。只是沒想到河東攻略還沒開始呢,先來了一次征北!

那遼國南京道諸州縣長官雖以契丹人居多,而契丹民主也的確有自己的文字,耶律阿保機統一契丹各部,在李唐滅亡後即位可汗,建立了契丹國,之後不久,著人先後創制了契丹大字和契丹小字兩種文字。

契丹文頒布以後,立刻在遼國境內使用。然由於契丹境內的漢族都使用漢文,契丹貴胄上層又多已漢化,並以漢文為尊,是以這契丹文在遼國的使用範圍有限。盡管它是遼國的官方文字,但遠不如漢字使用的普遍。

到了現下時候,契丹文更是連南京道、西京道的公文都不是了,也就是契丹根腳雄渾的上京道和中京道,才是以其為公文行書。

諜報司早收集到了南京道州縣長官的手書公文,那一水兒的是漢文。陸謙又緊急調玉臂匠金大堅前來前軍,聖手書生蕭讓與玉臂匠金大堅這對王牌組合,珠聯璧合,不知道搞出了多少封彼此矛盾的假調兵行文公書。

可是沒什麽用!

南京道各地城池的府庫早就空蕩的可以餓死老鼠,順州、薊州等地更是只剩下寥寥的老弱病殘看守,梁山軍取之揮手即得,用計,反而是太看得起他們了。

所以,蕭讓、金大堅這對王牌組合並沒派上甚用場,但半個南京道陷入兵火,這對遼國威嚴上的打擊已經更重。

就像是被扯下了一塊遮羞布。

女真蠻子打不過,現在更是連南國都打不過了。皇帝認錯低頭,還割讓了易州和涿州,天祚帝威嚴掃地也。

如果換到二百年前,契丹剛剛建立的時候,其帝王之如此作為,就足以叫這個草原帝國就此煙消雲散。

北方的遊牧民族麽,當首領沒有了威嚴,也就是覆沒的到來。

幸好契丹已經立國二百年,高層頭領們都已經漢化,腦子裏不再是大草原上優勝劣汰的生存法則,如今的君臣之道對之是很有些影響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