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3章 “國教版”的威力

看到眾人,呼延灼面上露出了羞愧,自己身為開國名將之後,卻對亂臣賊子選擇了低頭,實沾汙了祖宗聲名啊。但實則內心裏是松了一口氣的。因為大家都是一類人,老大別笑話老二。

尤其是內中有著楊溫,教呼延灼感覺心裏頭的壓力猛地一輕。

“諸位將軍,小人蘇定,這邊有禮了。”

眾人剛剛聚齊,還不好意思說話,打破場上這種尷尬沉悶的氣氛,蘇定從旁邊冒了出來。

一道道目光聚集在蘇定的身上,後者臉上則還是一片輕松自如。誰叫眼前的這些人並非真的是投效了齊王,而只是在‘打工’呢。

後邊這個比喻可不是他以為的,這是齊王親口定義的。呼延灼諸人此遭就是在為梁山軍打短工的。

幹一天活兒,拿一天的積分;做多大貢獻,得多大好處。勞有所獲,按勞分配。

陸謙曰:打工也。

這實質上也是投降,僅僅是多了一層遮羞布也。怕是梁山軍把他們的家眷親屬接來齊魯之時,就是他們徹底為陸謙效力之刻。

“齊王治下諸多規章制度,諸位將軍都已經知曉,小人便不再多言。就請諸位且去沐浴更衣,而後來此,隨小人前往兵部衙門領職。”

這些人都是武臣,都是受限制使用的對象,未來的工作場所,蘇定用腳趾頭想都能知道,非武學莫屬。

……

隨著陸謙自立為王,那原本的一些機構便有了新的變化。那益都招賢館便被改為國子監,各州府設立大學。原先招賢館眾人,才能優越者自來益都國子監,成為監生。那幾乎就等於一只腳邁進了官場。次等人才留州府大學,也能直入官場,但只可以為小吏。

陸謙治下,官佐共分九品十八階,縣令為正從七品,其佐官——縣丞、縣尉為正八品,主薄、稅務官、司法官為從八品;再下就是九品,可這也依舊是官。

拿水滸人物舉例,宋江這縣衙押司便是正九品,張文遠這資歷淺薄的後進許就是從九品;位在縣丞之下。拿到後世的兔子時代,這便《公務員法》中看不到的股級幹部。

晁蓋這保正是從八品,與稅務官、司法官等同,鄉官的副手則是九品正副。

但從九品鄉下依舊有小吏,在後世這就是股級幹部手下的兵,在前朝就是漢代那些鬥食少史。

陸謙按照後世的官吏,縣令附郭升一階,州府一級,都城又是一級,他整個治下官職最高的縣令就是益都縣令,為正六品。

州官為六品,府一級的為五品,物以稀為貴麽。日後再向上會有省,正印官為三品。此品階等同六部尚書,只是後者還有入內閣,提升一階,為從二品。次輔是正二品,首輔為從一品,正一品為虛職,只留給告老。【武官另外介紹】

小吏雖然也是吃官糧,做的好一樣可升官,陸謙這裏並無什麽官吏區分。但如此職位必然不被‘雄心壯志’之人看得起。大學學子要步入官場最少也當參加本州府/省府主持的公試,優異者便可自九品做起。

當然,制度上是這麽一說,但陸謙現下才不會放權給地方州府。

也所以,他手下的禮部要比後世明清時候的禮部更加繁忙,任務也更加沉重。

地方官府有開‘公試’之權限,只要上報,且規矩符合——空缺官位之多寡、與上一次公試隔期年數是多少,上頭就不能阻攔,就要派出學官體查巡視,無形中工作量就大了許多,自然的份量也就重了許多。

國子監的設立還不明顯,可州府大學的設立,實質上便是掘斷了各地私學的根源。本來齊魯士林還以為所謂的‘大學’便是宋朝的府學,誰知道陸謙給了官學如此大好處。那大學內的學子是可以直接參加公試。而每當上面開科考,國子監監生能直接報名,各地的州府大學也有一定比例的直進名額,余者也還可以參與公考。

所謂的公考便就是“舉子之考”。宋代是沒有“舉人”這個功名的,也沒有“秀才”這一說,這點與明清大大不同。

眾所周知,明清科舉有縣府院(道)三試、鄉試、會試、殿試共四個大級別,有童生、秀才、舉人、貢士、進士共五個級別的讀書人。其中,童生雖然不是正式的功名(未進學),但是也要縣府兩試通過才能取得這一身份,在社會上也可以自稱“學生”、見官不跪了。

而宋朝的科舉只有解試(州府主持)、省試(禮部主持,相當於會試)、殿試三個級別,凡是符合條件的人都可以去參加宋代科舉的第一級考試——解試,這與明清有著很大不同——在明清要事先通過縣府院三試取得“秀才”功名才能參加鄉試。所以,在宋朝是沒有“童生”、“秀才”這兩種級別的讀書人的,或者說,任何沒有功名的讀書人都可被稱為秀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