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 為何要吃人

現還是初冬時節,草木衰敗,天卻是冷的出奇,寒風料峭,叫人瑟瑟。

陸謙起水路三千精銳,沿濟水直通東去。那鐘震使人回報王定六,後者再飛鴿報到梁山的時候,他已經不在山上了。

三千精銳直發青州,沿途經過州縣,是噤若寒蟬,紛紛城門緊閉,不敢有半分多余動作。卻是陸謙接到秦明三人發來的求援書信,那是喜出望外,當即就決定發兵進援。

“既另兩處好漢尚兀自仗義行仁相救,今者魯提轄與桃花山兩位頭領又是舊交,秦總管還是受了我山寨累贅,始壞了前程,如何能不去!提轄今朝就且隨我下山一趟,由林沖哥哥守寨,我等梁山泊既已經打了東平府,那再破了青州府又有何妨。”陸謙沒有想到二龍山鄧龍這一世竟然落得如此下場。但求仁得仁麽,死的總比原著上強,在綠林中好歹留了個好聲名。

除了魯智深部左中右三營外,還有親衛左營,此是兩千步軍主力。陸謙再點阮小二的水師前營,鄧飛帶領的馬軍一營,以及欒廷玉、扈三娘,後者引醫護司一部。時遷亦是先行一步。

總計水陸步騎三千人。

大軍下了梁山泊,乘船順著濟水,直奔青州去。

東平府的新任知府已經履新,但看著城外的梁山泊大軍,如何敢說半個不字?陸謙連連舉兵,都不知道牽動了周邊州府多少的神經。

然而那有的州府明明是不願意招惹梁山泊的。但是上頭有了行文,他們就是不願意也待願意。就好比那孟州和寇州。【孟州是博州,前文說了。這寇州就替代德州。地理位置上】

這兩州皆是大名府治下。

蔡京與高俅已有默契,在二次征討大軍籌措完備前,大名府必須給梁山泊一定的壓力。不能叫梁山泊無感一絲壓力,如意行事。卻不知道,陸謙也有想法在應對東京城的第二波討伐之前,先清掃一下周邊小怪。所以他親自引兵東進。

這孟州與德州便就從梁世傑處領下了如此差事。

現在梁山泊大軍出動,孟州與德州一個對應濟州,一個對應東平府,兩州兵馬齊出,似乎要牽制梁山泊兵馬,又似乎要切斷濟水水路。

陸謙卻是不管,大軍依舊直奔青州。動的是梁山泊大寨。坐鎮此處的豹子頭連發兩路兵馬來,一路直奔孟州城,另一路就殺奔寇州去。

孟州城距離梁山泊最近,這地方只是一座小城,雖然名州,卻也不比一般縣城大了多少,連城墻都疏忽修補。原著上武松殺人之後,可是直接翻跳出城。也就是梁山泊崛起後,在任的孟州知州擔憂城防衰敗,惹得賊寇窺視,才組織民力,修繕了城防。

此州雖小,卻也有那兵馬都監與團練使。還有一個牢城營,原著上武松就被發配此地。

只憑孟州的兵力,自然是過於偏少。梁世傑早就向孟州與寇州撥調了大批軍械,叫兩地編練鄉勇土兵。同時還派出禁軍入駐兩地。

現下那張都監已經引著三千兵馬趕赴平陰,下一步是否要與寇州軍會師,尚且不定。

梁山泊直發大軍,索超部進逼孟州,路途比之張都監部遙遠,可卻不見其有半絲回援的意思。原來那孟州城中還有兩千兵勇,再點起城中青壯,足夠守城。

試看梁山軍歷場戰事,那就無有強打猛攻者。其輩最愛野戰,攻城戰絕非其號。且孟州距離大名府甚近,大軍進援也是簡單。

寇州兵馬道路頗為遙遠些,其兵也不敢擋梁山泊兵鋒。屯駐於東平府北部的禹城,與梁山泊二路殺奔來的楊志部,形成對峙。

於青州來說,這兩路兵馬卻是都指望不上了。慕容彥達急忙召回花榮部,卻愕然收到最新信報來,清風山賊寇被梁山泊蕩平了。

這算什麽?賊寇內訌,還是狗咬狗?

可是在梁山泊方面看來,只是順理成章罷了。誰叫打劫搶掠百姓的清風山賊寇被鄧飛帶領的馬軍給撞到了呢?離得老遠鄧飛便就看到有黑煙升騰,待到近了,就更能聽聞到一派的哭聲,看到百姓們攜兒挾女,覓母尋爺,分頭逃難。而那夥賊寇除了搶掠財貨錢糧外,還殺人放火,更搶掠婦女。實在沒有不殺之而後快的道理。

要知道梁山泊的招牌是‘替天行道,除暴安良’。一日復一日的教育下,山寨上下人等盡數寶貴梁山泊的名聲。別說陸謙當家做主時候,這燒殺擄掠的事情一概全無。就是那白衣秀士創立山寨的時候,也不曾如此惡劣過。

這輩人叫鄧飛撞到了,自然無甚可說的,只管驅使將士們掩殺過去。小二百賊寇一個沒有跑掉,當場被斬殺了過百,剩余的連同一個低矮匪首,全被擒拿了。

消息報道陸謙耳中,自是叫他吃驚。用腳後跟想,都能知道這輩人必然是清風山的賊寇。陸謙對清風山上那三個愛把人心肝做醒酒湯的畜生,是半分也不感冒的。這樣人等,殺了不足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