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糊了董平一臉

梁山泊大軍東進,打著兵至東平府,問罪董平,為十八裏鋪百姓討還公道的旗號。五千人一路向東,那沿途的東阿、平陰、長清幾縣是噤若寒蟬,大氣都不敢喘一聲。一個個緊閉城門,叫陸謙一路恍入了無人之境,二百裏道路,不及五日,大軍就殺到了歷城腳下。

且不提那東平知府程萬裏是如何的焦頭爛額,便董平心裏也直想嘔血。

話說他當日叫人縱火十八裏鋪,那確確實實是打著絆腳梁山軍的意思,誰叫後者打著“仁義”的幌子,叫董平心裏就起了這念想。

只因董平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利己主義者,許已經想到了那般做的後果,卻也不以為然。

可卻萬萬沒有想到,那梁山泊不僅僅在十八裏鋪假仁假義一番,現在竟還打著如此旗號殺奔東平府來了。叫董平都已經想到,這番事兒傳揚開來後,自己要擔負怎樣的惡名。

“英勇雙槍將,風流萬戶侯”是一去不復還了,怕更多是滿滿罵名惡名了。更重要的是,官場士紳上也會小看了自己!

卻是要開罪了大批的人。誰叫梁山軍是自己惹來的呢?這大軍一路東進,叫本府官員士紳遭了多大的損失啊。

如果可以,董平現在就恨不得一把將陸謙攥碎了,粉身碎骨,挫骨揚灰。這賊廝是純粹在拿自己來刷名聲,真真可恨至極。

城頭上,程萬裏伴著董平遙望梁山軍大營。前者面色如土,後者亦膽顫心驚。董平與梁山泊已經切切實實交過一回手了,膽氣大挫,更識得梁山泊的厲害。那梁山要武將有武將,要精兵有精兵,根本就非是東平府一地可比。只慶幸他還有高高的城墻可以固守,不然董平早逃之夭夭了。

陸謙派魯智深在外叫陣,選軍中嗓門大者高聲叫罵董平。那不及一天,滿東平府城就盡知道,梁山泊此番大舉進發原因何在了。那不僅城中百姓有暗罵董平的,就是一應大小官吏,軍中士卒都有暗罵董平者。其後者中不乏當日十八裏鋪幸運逃脫的東平府軍。

人就是這般的善‘忘恩負義’!

豈不知道別人罵的董平,偏偏他們這些軍漢罵不得。

董平不敢應戰,陸謙也不會白白在城下耗著,叫鄧飛、焦挺領兵掃蕩周邊村鎮,凡是有罪大惡極作惡多端者,盡數鏟除了。與此同時還立起了梁山泊法庭的招牌,後者隸屬考功司轄下。只叫人有冤申冤,惡者必處。

這全然不是強盜草寇的作為。

法庭的招牌一豎立起來,那不知道在東平府境內掀起了多大的風浪。城內的程萬裏聞聽後都呆了半晌,回過神後就只說要上書東京,這等‘異端亂法者’,必要斬盡殺絕。

這事兒太沖擊他的神經了。梁山泊往日打出“替天行道,除暴安良”的旗號,程萬裏也不覺得有甚了不起。那最多就是一綠林好漢的升級版。但現在他的感覺就不一樣了。這梁山泊就是個異端怪胎,雖然不是光明正大的稱王建制,可以私法替公法,攪亂視聽,蠱惑人心,比之早早稱王稱帝的草頭王更有害處。

陸謙還有的是時間在東平好。那水泊裏有林沖呢,後者料理了十八裏鋪的事兒後,就迅速返回了梁山泊。有生性謹慎的豹子頭坐鎮山寨,後路穩得一逼,陸謙根本不需要關心後路的安危。

他引五千兵馬在這兒,倒不是一定要斬了董平,但東平府他卻是絕對要壓榨一大筆的。這些錢財他還要大張旗鼓的‘還’給十八裏鋪。可以說是邀買名聲之極了。

同時呢,卻還是要看看這偌大的齊魯地,還有沒有沒精兵猛將。想要救援東平的,只管來送死。

次日,陸謙就讓新兵堆築土山。在東平府城的南城外。

作為一個與水有緣的城市,東平府城的北門只通水路,別忘了大明湖畔的容嬤嬤,那大明湖就在北城,為當地眾多泉水匯流而成。

而西門呢,門外河流交錯,再加上東平府城的護城河,還是不去理會的好。

剩下的南門與東門都是築有甕城,護城河寬度長達二十米,直通濟水進而通往大海。不僅具備重要的戰略防禦功能,運輸也是它的一大功用;此外,護城河還能夠排澇。

要攻取如此一座大城,如果不是有人反叛,賺開城門,那真的是很不容易的。

別的都不說,只是那護城河就能叫人頭痛。

但陸謙不急,他有的是時間。

而且就在他大軍開赴東平的前幾日,楊林、時遷引著幾十人,已經改頭換面的進了東平府。

那時候這兒還沒戒嚴,幾十號人雖然多,分做幾個批次,或是運貨來的,或是做那挑夫,或是做耍蛇賣藝的,再不就是那乞兒,毫無難度的就混進了城裏。

就是楊林、時遷兩個拴縛了包裹,藏好銀兩,換上八搭麻鞋,提條樸刀,做趕路的模樣,誰也識不透他們是梁山泊的好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