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六章 空城計(上)

然而適的這番做法,在已經定下了圍商丘而救臨淄策略的諸侯大臣看來,卻從中尋找出了一種名為“色厲內荏”的感覺。

計劃定好後,他們迫切地需要一種諸如“神跡”或者“推演”的東西,來證明他們的選擇沒有錯。

於是田鞠等拿著一張半個月前出版的報紙,指著上面那篇名為《固若金湯》的文章,讀後大喜道:“此必鞔之適虛張聲勢之言。墨家主力攻取贏邑,意圖東、南合擊,泗上必然空虛。”

“我軍此時入宋,泗上必不能防,只能撤回大軍。”

“不然,臨淄雖破,可泗上被奪,墨家之敵可不是只有一個齊國。”

“此戰,聯軍必勝。”

他如此一說,其余人也都漾出一絲名為信心的心境。

終究泗上義師的頭上頂著一個縱橫三十年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名頭,野戰對陣各國還是有些心虛的。

泗上宋地各國已經二十年不曾進入過一兵一卒了,這時候需要的就是一點信心或者預兆。

在他們看來,墨家的主力攻城的確厲害,但是缺點也很大,比如行軍速度稍慢、需要等待銅炮或者拋石機等。

回憶了一下,自從十余年前那一戰之後,墨家好像離開了銅炮就不會攻城了。

所以現在大軍距離萊蕪還有一段距離,臨淄也開始征召附近的農兵防守,只要放出風聲諸侯將協力攻宋的風聲,就能夠迫使墨家回援。

對於墨家是否攻取臨淄,田鞠有自己的看法。

他認為,墨家先攻膠東、後攻臨淄的原因,是為了膠東的秋糧。

大軍未動,糧草先行,軍隊的職業化越高,所需的後勤也就越大越多。

墨家攻楚有長江作為補給線,即便那樣也以步卒居多,騎兵的數量極少。

而攻臨淄,尤其是從萊蕪、膠東方向攻臨淄,對於墨家而言最好的補給方式就是征調膠東的糧草人力。

萊蕪以南都是山區,沂蒙山阻隔,墨家運輸糧草困難。

而若攻取了膠東,既可以利用膠東的人力物力作為圍攻臨淄的後勤,也可以沿著濰水將糧食運到海上經由海山運送到臨淄附近。

此時的沿海和後世不一樣,黃河沖擊淤積的範圍還不是很大,其實臨淄距離大海一點也不遠,而且還有淄水直通渤海。

一旦墨家占據了膠東,將來齊國的都城便要承受極大的威脅,這一點也是田鞠堅決反對和墨家媾和、割魏以補齊的原因之一。

而攻入宋地逼迫墨家大軍回撤,便是唯一的破局方法。

這和後世的“圍魏救趙”不同。

圍魏救趙是齊作為第三方圍魏而救趙,孫臏的目的就是以第三方的身份殲滅魏國的野戰部隊,從而削弱魏國。

此時是齊圍宋而救臨淄,其目的不是為了和墨家野戰殲滅墨家的野戰軍團,因為齊國不是第三方,而且也確實沒什麽信心擊破墨家的野戰軍團。

目的不同,側重點也就不同:齊圍魏救趙,邯鄲解圍與否是次要考慮、趁機削弱魏國擊潰魏國野戰軍團是主要目的;齊攻宋以救臨淄,能否殲滅泗上的野戰軍團連次要目的都算不上,迫使墨家回援以解臨淄困局是主要目的,拉韓國下水讓韓國的精力放在東線而不是西線是次要目的。

所以就在齊、韓、魏、衛四國商量好之後,諸侯立刻發表了一個宣言,號稱共征兵三十萬聯軍以攻宋,明明確確地告訴墨家就是要攻宋以救臨淄,從而早點讓墨家退兵。

消息根本沒有封鎖隱蔽,救臨淄的主力不是第三國,而是齊國自己。

消息傳到泗上軍中,適正在北姑蔑附近,看著這些情報,適看著那個兵力數字“號三十萬”久久不語。

外線進攻作戰,提前計劃被打斷,短時間內能湊出“三十萬”大軍那是不可能的。

別說短時間,就是給諸侯三年時間準備,野戰機動兵力能不能湊出十五萬都是個問題。

齊韓想要攻宋以迫使墨家這支“主力”回援,想法是好的,可若是實力不足,在適看來這就是在送死。

他雖然提防著諸侯不計後果地攻泗上,但對於諸侯真的這麽做還是頗為詫異。

不是能不能攻下來的問題,而是短時間內諸侯要調整戰略、準備糧草等等,倉促出兵最多也就十萬,還得分配在極長的戰線上,從幾個方向進軍。

要有防守要略的、要有守備後方的、要有側翼支援的、要有分兵合進的。

若是準備不充足就派軍出擊,很容易被圍殲。

他的本意是拖延時間,卻不是想要諸侯直接來送死,哪曾想諸侯給了他這麽一個大禮。

因為是攻宋以救臨淄,所以必須要快,因為墨家的這支假的“大軍”用不了多久就會兵臨萊蕪。

一旦萊蕪被攻下,諸侯如是還只是口頭出兵,臨淄也就攻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