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一章 化被動為主動(上)(第2/2頁)

墨家高層對於戰爭的理解是和適一脈相承的,或者說大部分軍官都是適的那一套學說下成長起來的。

他們看到的齊國,不是方圓千裏、百二十城的齊國。

他們眼中的齊國,只是一支七萬人的野戰機動兵團守衛的齊國。

這支野戰軍團被消滅,那麽齊國百二十城,就會像是脫掉了衣服的女孩面對自己的男友一樣,毫無防禦能力。

只要齊國的野戰軍團覆滅,那麽墨家就贏得了這場諸侯反墨之戰的勝利,哪怕韓、秦、趙還有兵力,那也沒有用了。

故而從一開始,這兩個師的任務就是配合莒城方向的解懸軍,攻下諸城、合圍在諸城對峙的七千野戰精銳和兩萬農兵,一點點吃掉齊國的野戰兵力。

一旦將這些人消滅,臨淄以東,齊國就拿不出一支野戰軍團了。

臨淄以東的城邑很多,至少三十多座,每座城裏都能集結出幾百甲士,但是沒有用。

難以集結,分散在各個城中根本不能進攻。

不能進攻、不能野戰的兵力,只是紙面上的兵力。

是死的,不是活的,也是可以忽視的。

在膠州灣的兩個師分兵一個旅佯攻高密,主力則急行軍朝著濰水前進,意圖堵住諸城方向的齊軍後撤的路。

諸城方向的齊軍有七千常備軍,還有因為墨家攻楚而新征召的兩萬農兵,一共將近三萬人。

齊墨戰爭後,墨家搶占了莒城,這使得齊墨之間的邊境對齊國相當不利。

齊國的長城東線,依托著大海和沂蒙山,莒城屬於齊國的時候,齊國防禦起來很有優勢。

墨家如果要從東線進攻,就要走沂蒙山,攻下莒城,然後才能一馬平川直通臨淄。

然而割讓了莒城之後,齊長城的東線都在墨家的控制之下,沂蒙山區也在墨家的控制之中,齊國處在守勢。

墨家想攻就攻、想守也能守。

而齊國若是想攻,先要攻下莒城,翻越沂山,然後才能進入到墨家的東海、瑯琊,繼續向南才能威脅到墨家的側後。

地勢狹窄,補給不易。

如果齊國在齊國東線主動進攻,要麽舟師贏了墨家的水師,復制一下當年齊吳海戰的奇跡控制近海補給。

要不然,就只能依靠沂蒙山進行補給,然後攻下莒城、瑯琊、蘭陵,奔襲數百裏,才有可能威脅到墨家的核心地區。

齊國的水師已經不可能贏得了墨家的水師,所以實際上齊國如果在東線主動進攻只有翻越沂蒙山走莒城、瑯琊、蘭陵一條路。

而這條路……危機重重。

其一那是墨家的內線,墨家可以調集兵力利用內線優勢擊破,而且那不是墨家的核心地區,墨家的核心地區在數百裏之外的彭城、沛邑、淮北。

其二一旦被切斷補給,東線進攻的齊軍很可能就會全軍覆滅在瑯琊莒城之間。

但反過來就不一樣。

墨家如果從東線進攻,齊長城的東段都被墨家控制著,齊墨之戰墨家得到了沂蒙山和莒城,放棄了齊西南提前布局,使得墨家如果進攻的話,可以將莒城作為前出基地。

莒城向東,是諸城、高密、即墨。此三城一下,膠東可定。

莒城向西北,則是濰水平原區,一直到臨淄,無山、無水、無關。

濰水發源於沂蒙山區,從渤海入海,墨家北進可以依靠濰水運輸給養,順流而下。

後世楚漢之爭,韓信於濰水一戰而定三齊,正是地形地勢所決定的:得濰水,則膠東可定、臨淄可攻。

但對於南下的一方,膠東、濰水、莒城、沂蒙卻最多只能是起到一個側翼的作用,不能成為主力。

楚韓之爭,漢軍違背鴻溝之盟,沿著如今的韓、宋地攻入泗上;齊王韓信等人也是從東線作為側翼包抄的泗上彭城。

如果韓、宋那裏不集結主力,即便淮陰侯也不敢從齊國沿著東海南下直撲彭城,因為那是必死之路。

如此形勢,這就使得現在的齊國面臨的局勢極為尷尬。

墨家咄咄逼人,必然是主動進攻的一方,從齊墨之戰後齊侯就明白這個道理。

所以尷尬的局面也就出現了。

齊國不出主力去大梁、齊西南、濟水一線配合韓、魏、衛軍,無法攻入宋地泗上,也就無法調動墨家的野戰主力,也就不能從東線莒城、瑯琊一線進攻。

而齊國的兵力不足以兩線進攻,諸侯聯軍也不足以兩線進攻,所以齊國在諸城方向是駐軍多了也不是、少了也不是。

駐軍多了,那麽本該是主力在宋地決戰、側翼繞莒城蘭陵包抄的戰略,在主攻方向上兵力就必然不足。主攻方向兵力不足,側翼兵力貿然輕進,就是送死,一旦被切斷退路,就會全軍覆滅。

主攻方向兵力不足,側翼兵力無用。

駐軍少了,墨家是主攻的一方,沂蒙山險和長城防線都被墨家占據,齊國在平原守衛,又恐怕守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