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八章 重組(第2/2頁)

而江漢和南陽都不一樣,這需要一個過程,江漢加大投入,至少也要半年之久,南陽可能更久。

如果江漢需要承擔後勤的話,半年之內江漢地區最多只能征召三萬野戰士卒。

南陽地區可以征召兩萬左右,論及數量比起泗上要少的多,看上去南陽和江漢征召的士卒差不多,但實際上江漢地區還要承擔後勤輜重的兵役,這並不一樣。

但是一旦給墨家兩年到三年時間,江漢和南陽征兵的數量就會增加數倍不止,所以其實時間還是在墨家這邊,哪怕是暫時放棄南陽,只要江漢、淮西在手,墨家的兵員數量和生產力都可以極大進步,那也不是諸侯所能比擬的。

眾人統一了意見後,除了當務之急的基層建設和實行有效統治外,這一次也是需要重新劃分軍隊。

駐楚軍團重新編組,主力軍團由六指為主帥,下轄四萬五千步卒,一萬五千名騎兵和數量不少的炮兵,駐紮在宛城,主要負責南陽防禦。

這是暫時的數量,還有新征召的部隊將前往襄樊訓練,包括江漢兵和南陽兵。

一旦大戰開啟,六指的任務是要找機會殲滅分開進軍的秦君或者魏韓軍一部,如果有機會轉守為攻最好,如果不能做到,那就退守襄樊。

水師主力和一部分投降的楚國舟師編在一起,移師於漢水,在漢水流域訓練,以作為襄樊防禦戰的支柱。

南鄭軍團下轄一萬五千步兵和炮兵,以及三千騎兵,主要負責防禦南鄭方向秦軍可能的進攻。

巴國長江以及三峽方向,部署了兩個旅,徐弱調至那裏,監視巴國和高蔡方向,軍政一把抓,以守禦和政權建設為主。

申息以北,桐柏山以北,駐守一萬泗上軍和新征召的一萬五千名申息兵,掩護襄樊的右翼。

在魯陽、方城等方向,駐紮少量的士兵以維持統治就夠,不再修築大規模的城防,只是加強丹陽方向的防禦。

兵力暫時還有些捉襟見肘,一旦魏韓秦合力南下,六指要面對的可能是兩倍左右的敵軍,能不能在敵軍會和之前利用南陽的內線優勢殲滅一部從而轉守為攻,是西線方向的重中之重。

這一次誘使韓國出兵的計劃已經破滅,就不能寄希望於對手犯錯,也不要做和平的幻想。

好在政權建設和征兵工作已經展開,除了鄂地為了建成江漢的工商業後方提早征兵外,江漢地區的征兵工作才剛剛開始。

駐楚軍團的成分復雜,有南海地區的當地兵員,有徐弱在雲夢割據為江盜時候的兵員,還有一批南鄭地的,主力依舊是泗上的兵員。

六指要盡快整合軍團,江漢和南陽地區也要盡快擴軍備戰。

眾人也都清楚,將來一天下之戰的勝負,在戰場之外的政權建設上,只有盡快穩定江漢、淮西、豫州的局面,才能夠支撐起一場不長久但必然殘酷的戰爭。

武器彈藥源源不斷地沿著長江和新打通的陳蔡方城交通線運輸過來,這都不是問題,大量征召的退役的基層軍官也朝這邊趕來,以求能夠盡快訓練出一批楚人士兵,扭轉局面。

會議的最後,適再三強調,雖然墨家以守城攻城聞名於天下,但是守城並不能改變局勢,還是要靠野戰決勝。

守城的意義,只是為了阻隔敵人,使得敵人齊頭並進的打算破滅,從而創造機會殲滅敵軍。

襄樊保衛戰只是最壞的打算,如果能夠在南陽野戰最好,全軍上下也要盡可能爭取這樣的態勢。

決定天下局勢的,是東線而非西線,一旦諸侯聯軍集結完成,只要西線能夠撐到東線獲勝,那麽天下局勢就可以說盡在掌握了。

如果諸侯聯軍遲遲未動,甚至於一年不動兩年不動乃至三年五年,那麽這些問題也就不復存在,三年之後江漢政權建設完成,諸侯無論如何也沒有辦法再阻礙天下歸一了。

現在的情況,就是這麽吊詭。

誰都知道,時間對墨家有利。

一個楚國原來就能逼得中原各國尊王攘夷,全面繼承的楚地的墨家實力只增不減,之前三晉之所以暴打楚國那也是因為三晉變法的早,可現在論及激進變法誰也比不過墨家。

可知道也沒有用,諸侯不提前商討互相配合出兵,就可能被墨家各個擊破,而擊破一支諸侯聯盟自然瓦解,這又使得諸侯不得不拖延時間為聯合出兵互相配合做準備。

卻偏偏這麽做,又給了墨家最需要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