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一章 月夜破上蔡(上)(第2/2頁)

從禮崩樂壞的時候起,諸侯紛爭,爾虞我詐。

會盟的話當放屁、血誓的密謀都不過夜就能去舉報、兩家合力出兵打到一半忽然跑了、三家合力滅絕一家半夜兩家反水先把盟友做了、親密無間的盟友君主一死立刻出兵搞繼承權幹涉戰爭不惜想讓盟友一分為二……

這種事出的多了,彼此間的信任真的很難。

泗上參謀部做的最壞的打算,實際上也是最不太可能的打算。

適誘騙韓國出兵的打算,實質上是最好的估計,但就是不知道韓國能不能上當了。

……

五日後,楚地陽城之北二十裏。

這陽城便是原本歷史上和墨家興衰關系密切的陽城,在後世的周口和漯河之間的一座城邑。

這座城邑很有名,不只是因為歷史上上演了孟勝為小義而死之事,更是出過那個高喊出正版的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人物。

適舍棄了炮兵和部分步兵的軍團已經抵達了這裏,斥候回報說楚大司馬的四萬軍隊就在南面四十裏處。

這裏四周都是楚城,一片平坦,楚國大司馬只想著快速退兵,在己方控制的範圍之內也就沒有派出足夠的斥候偵察,而且行軍的速度過快導致了整個隊伍被拉的很長。

馬車附近,一個簡易的臨時指揮所內,軍團內旅以上的軍官正在等待部署任務。

楚國大司馬至今還沒有發現適已經從陽夏跑到了這裏,從斥候偵察的情況來看,楚大司馬的這次撤退極為倉促,加之認為這裏是楚之腹地,因而連基本的斥候都沒有派出。

適做的判斷就是楚大司馬是真的著急了,而不是有什麽計謀。

正所謂,四兩撥千斤的前提,是四兩之人首先要有千斤之力,用於兩軍征戰是一樣的道理。

很明顯,楚國大司馬手裏面的那點兵不足以抵擋適率領的軍團,所以也就不存在什麽誘敵深入的可能,只能是他自己因為著急後撤還沒有注意到危險。

因為誘敵深入得需要有能力殲滅深入之敵,否則的話那就是放開身軀等著敵人來蹂躪。

部署任務的時候,適著重提了兩座城邑。

這裏幾乎沒有山丘,一片平原,這兩座城邑在陽城之西、隱陽之南,是可以補給的地方,那裏有墨家的組織在活動。

一城邑名為吳房。

這曾經是子爵房國之地,沿承的是堯的祭祀,是堯帝兒子丹朱的封國。丹朱本來封在丹水,但因為舜取代了堯之後,放逐了丹朱,這才改封在房。

房者,女媧之廟也,原本是個特指名詞。這裏原本就是女媧的重要祭祀地,女媧補天的傳說也來源於附近的一座山峰。

丹朱封於此後延續了房的地名,後來到柏舉之戰後,闔閭的弟弟叛逃楚國,楚王封他在這裏,改名為吳房——因為闔閭的弟弟叛逃之前政變過一次,並且自稱為吳王,所以楚國在前面加個吳字,頗有點惡心闔閭的意思。

後世這裏曾有過雪夜下蔡州的傳奇,因為一戰而定,故而當時的李唐皇帝下令將其改名為“遂平”。

此時這是一座不大不小的城邑,墨家在這裏有組織有活動,而且守軍也不多。

另一處便是楚國所謂陳蔡之師的上蔡,正是一座大城,城中暗中活動的墨者不少。

加之這裏又早早經歷過王子定之亂,平定之後這裏的封君貴族勢力被楚王清洗了一遍,封君貴族勢力一掃而空,陳地又是連接宋與泗上的重要城邑,故而這裏商業發達,墨家的滲透也極為嚴重。

這裏的情報掌握的一清二楚,適先遣派出的部隊就是要想辦法偷襲這兩座城邑。

其主要是偷襲吳房,因為比較容易。而上蔡若是偷襲不成,就假裝要攻城嚇唬一下,大軍可以在吳房稍事修整,然後直撲象禾。

他根本沒把楚大司馬的那四萬人放在眼裏,重要的始終是攻下象禾會和駐楚軍團誘騙韓國提早出兵。

吳房和上蔡很近,蔡是楚國的縣,吳房只是貴族的封邑。

到這裏,就需要分兵了,適準備讓一部分步兵和戰鬥工兵先行西進,自己帶著所有的騎兵和七千步卒去突擊楚大司馬的四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