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七章 其意在韓不在楚(第2/3頁)

四十輛重型的配重拋石機在炮兵的掩護下布置就緒,炮兵猛轟城上的火炮壓制對方,拋石機旁的士卒則開始用杠杆原理和絞盤將沉重的配重端擡高。

除了使用炸藥外,還有諸如桐油之類的燃燒物,因為堡壘的楚軍有大量的火藥,而之前的實心彈並沒有辦法點燃這些東西。

對面楚人的堡壘,是以對抗一支火繩槍、銅炮為假想敵的防禦體系;卻不是對抗拋射炸藥大規模殺傷為假想敵的體系。

這些沉重而又緩慢的拋石機本該在火藥出現後就成為歷史的塵埃,可因為這種不均衡的技術發展,反倒是可以綻放出光輝。

並且很可能引誘魏韓作出錯誤的判斷,從而影響戰略大局。

現在這種局面已經不可能妥協了,既不可能,適便希望能夠引誘諸侯出戰從而各個擊破。

參謀部設想的半年之後諸侯出兵是最壞的情況,因為諸侯之間需要協調聯絡才能統一戰略。

縱橫千裏的戰線,此時的通訊基本靠馬匹傳遞,若不協調提前定好戰略,定是要出問題的。

適的引誘,就是攻擊陽夏,以最快的速度攻下陽夏附近的幾座堡壘,從而告訴諸侯他們花費人力物力修築的這一道防線並沒有什麽用。

二十年前墨家可以三五日破城,今日一樣可以,包括韓國的新鄭、陽翟。

一旦陽夏被圍,最緊張的便是韓、魏。

七八年前,韓魏楚之間有過中原防禦的盟約,現在魏國其實已經沒有能力履行盟約。

南陽方向,韓國不將精銳和秦軍配合,也根本打不開局面。

如果這一次圍攻陽夏,能夠誘使韓國按捺不住,立刻出兵救援,在諸侯聯絡好之前提前卷入這場戰爭,那麽墨家今後的局面就要好看的多。

適集中了泗上的一些野戰部隊,戰術上叫圍城打援的辦法,戰略上叫逼著對方出兵各個擊破,斷其一指而破拳。

陽夏之南的楚軍必定是要回援的,陽夏一丟,等同於在陽夏之南的楚軍被包圍了,退晚了連撤退都沒有地方可退。

三個月前的下蔡附近,楚國八千余人冒進被殲滅之後,使得楚國封君再也不敢以少數力量進行騷擾,只能選擇組織在一起大規模行動。

然而大規模行動需要更多的時間、更多的補給。

楚王雖然被俘,但是楚國的封君們在淮河以北以及方城地區還有一定的力量,楚王可以再立,是以封君們並沒有選擇放棄。

楚國重臣之中唯有大司馬沒有在邾城之戰中被俘,他在邾城之戰前受命前往方城和陳蔡征集大軍切斷墨家後路,不想還沒有來得及切後楚王就已失敗。

如今楚大司馬正在陳地之南,手中可用之兵四萬,其中三萬多是農兵,真正有戰鬥力的也不過數千。

方城一帶楚國還能集結出來大約四五萬的軍隊,也是差不多的構成,數千精銳,大部分的農兵。

一旦將來大戰開始,這些兵力都是些麻煩。不過這一次適親帥泗上的軍團出擊,並不是把他們當做對手的。

圍住陽夏,楚大司馬必然北撤,一旦北撤,適便可依靠自己手裏有騎兵優勢,半途截擊,在其後退合兵之前殲滅掉。

殲滅了這四萬農兵之後,楚國剩余的兵力必然退縮,但明顯守不住,這就很可能再度效仿申包胥哭秦庭,跪求韓魏出兵。

適的目標,是韓國在鄭地的那支精銳野戰軍團。

之前西河一戰剛剛結束,韓國一部分兵力尚在西河,秦晉之戰還在持續,短時間內無法退回。

如果楚國封君的力量全部覆滅,墨家可以直接威脅到韓國的腹心,尤其是這一次攻城戰之後更會讓韓國心慌於墨家的攻城能力後。

魏國已經指望不上,墨家攻楚的時候又是忽然突襲,野心昭然若揭,韓國君臣想必也已經是不抱幻想了。

鄭地的韓軍精銳是韓國的野戰軍團,若能引誘這支野戰軍團出面救援楚國剩余的城邑封君,適便可以找機會尋機殲滅。

能夠實現這個構想,就可以打破最壞的局面,徹底破壞掉諸侯合兵的可能性。

一旦將韓國的這支野戰軍團提前消滅,那麽在西線,駐楚軍團要應對的只是秦國,而秦國能走的路要麽就是經商於之地攻丹陽、要麽就是攻取南鄭。

無論哪一條,都是易守難攻。

丹陽有水軍優勢、南鄭有秦嶺天險。

西線的危機源於秦國攻南鄭、丹陽;而韓魏聯軍經魯山過伏牛山攻南陽。

必須在三方合力的情況下,墨家的駐楚軍團才有壓力。只要斬斷一邊,另一邊也就不足為懼。

在東線,如果韓國的這支野戰軍團覆滅,緊靠齊國的野戰力量,只要墨家選擇死守龜縮,齊軍根本無法突破泗上的防線。

不敢孤軍深入,其結果也就是不敢進攻泗上,而只能選擇攻取魏國謀求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