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章 封鎖(第2/2頁)

“論糧道,楚人的後勤輜重皆在邾城,非是不能偷,而是對我們而言沒有必要冒這個險。偷成了,楚人大亂;偷不成,反倒要折了一支部隊在西邊。優勢在我,無需如此。”

“既是楚人不反擊,我們也不要急。命令全軍,依次後退到山間營寨,讓出前沿。命令第三師、第四師渡江破鄂,占據大冶,清理江南。”

“騎兵殿後,楚人全力反擊需要時間。若只是小規模過河騷擾,騎兵沖殺擊潰即可。”

“我是想把楚人騙到巴水以東的,就怕他們學烏龜縮在後面不動。之前已經引誘了楚人一次過河,楚人沒有上當。這一次只怕他們也不會過河的。”

命令下達,在前沿的工兵和炮兵先撤,步卒緩慢根基,唯一的一個成建制的騎兵師就在河岸逡巡。

就沿著之前的非前出營寨部署了防禦,兩個師的兵力迅速過江,直奔鄂城。

待大軍至,潛藏在大冶山礦工中的墨者立刻發動了起義,城中也多有細作或是親墨之人,裏應外合,不半日,鄂城已破。

乃收倉廩之糧,半數發與民眾,半數留作軍糧。

隨軍的大批幹部立刻趕赴大冶、鄂城,燒毀契約,宣布貴族的一切高利貸全部廢除,貴族的土地分與民眾,民皆歡呼。

數日間,便即征調了萬余民夫,其中多數是善於挖礦的礦工礦奴,也是墨家滲透的最為嚴重的地方。

礦工征召遠勝於農夫,天然便比農夫有更強的組織力。

……

西部沙洲地,第六師這一支楔入到楚國主力後側的孤軍,已經打退了楚人的兩次反撲。

楚國對於占據沙洲的部隊數量估計嚴重不足。

五千精銳接近之後,楚國舟師派船接應,以便渡江。

然而已經部署好的銅炮鐵炮等趁機亂射,這不是在船上,而是在陸地上,無論是測量還是計算都比在顛簸的船上容易數倍。

事實上楚國的第一波反擊,第六師的步卒都還沒有發力,楚軍即告潰敗。

接應的船只被火炮擊毀了二十余艘,只有兩艘靠近到沙洲附近,更是即刻投降,反正楚人知道投降墨家不會被殺,自己又非貴族,即便是授田之民,墨家也看不上自己那點種的過來的土地。

楚人的第二次反擊,則以樓船接應,沒有調集全部,因為還要防備在下遊的墨家舟師。

然而事實證明這是一個巨大的敗筆。

兩艘樓船逆流而上,風向又是秋冬之北風,速度極慢。

樓船的速度本就遠低於那些小船,楚人船上雖有火炮,但也只在船頭有兩門,顛簸之下,命中率奇低。

相反在陸上部署了炮台的陸軍炮兵就像是訓練時候打靶子一樣,轟擊著楚國的兩艘樓船,不多時一艘被毀,一艘逃竄。

突入沙洲的楚軍約有一千,多是裝備了火繩槍和短劍的精銳,右司馬身先士卒,領軍沖殺。

可才到了沙洲岸上,就被密集的火槍齊射所射,楚右司馬當即陣亡,身邊從奴拼死護著右司馬的屍體洑水逃回北岸。

至十月二十三日,沙洲的營壘已經穩固,鄂城大冶山被破,從南岸征調的民夫開始加固沙洲的防禦,沙洲地區共有大型的銅炮鐵炮五十余門,徹底封鎖住了長江航道,楚人更難擊破。

楚國以墨家要移師江南,自沙洲所在之處渡橋過河,大為驚駭。

於此時,守禦鳩茲國的申公已無必要,墨家不可能再分兵向北經山巒重疊之處過巴水而攻側翼,遂遣使命申公南下,又以宗主國之義說鳩茲國子爵,集結國中主力一同南下。

再者,墨家長驅突襲的戰術也讓申公大為慌張,擔心自己這一支偏師會被吃掉,也只能向南靠攏。

二十四日,申公得令,放棄鳩茲國,連同鳩茲國千五百兵南下,意圖加強巴水的防禦。

為了防備墨家偷襲邾城,又征調附近十五歲之上五十歲下之民趕赴前線,但墨家早有宣傳,不少人認定此戰墨家必勝,逃亡者眾多。

楚王擔憂墨家前沿後撤為計,不敢渡巴水,又恐墨家要移師江南,繞開楚之舟師,從沙洲渡江而上,故而移師於江岸,力圖死守,不使墨家過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