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六章 逢池會(五)(第2/2頁)

優勢是秦國趁著隱陽之戰的余波,肯定要打西河,魏國中原地區的野戰軍團覆滅,趙國只要配合秦國,就能得到極大的利益。

東進的話,就要立刻和魏韓結好,重新結盟,三晉停止內戰,先把晉國剩下的土地分了三家皆大歡喜、搞掉今後廢為庶民,然後在三晉和平的前提下搞中山。

優勢是這麽搞的話,暫時不用擔心腹背受敵,同時搞定中山國這個心腹大患,打開太行山向東的路。

劣勢嘛,就是秦真的要打西河的話,趙國還得派兵去支援一下,就算坐地起價等著魏國用土地做賄賂來換,那該出兵也是得出兵。

當然這兩者的選擇還在於這次逢池會的情況,趙國現在雖然是兩面投緣,可也頗為擔心這一次逢池弭兵真的成功,真的搞出來中原各國弭兵、誰違背條約就組織各國聯軍征伐如同當年齊桓征楚之類的事,那就大為不妙。

本來趙國還在觀望,觀望一下逢池會能開成什麽樣,再說也不可能全都信任魏國。

可等到墨家在天下巨城大邑大肆宣揚墨家的弭兵非攻國聯安天下之策後,趙國便開始慌了。

就現在這局面,真要是秦、楚、墨三家出面,就說西河是秦國自古以來的領土,逼著魏國歸還,魏國怕是也只能選擇歸還一些。

那樣的話,局面對趙國就頗為不利。

秦國可以選擇向西打;泗上可以選擇經營蠻越之地;楚國可以攻打蒼梧洞庭;逼著中原弭兵不得作戰,趙、魏、韓、齊往哪擴張?只要擴張就違背弭兵之約,趙若攻齊,齊大呼趙違背弭兵之盟,墨、秦、楚三家出兵幹涉,肯定不行。

趙侯現在最擔心的,就是魏國慫了,真的在秦、墨、楚的壓力下,交出西河的部分城邑,用交地的方式認慫,轉為弭兵非攻以喘息。

所以就在逢池會即將召開之前,趙國終於做出了決斷:暗地派人表示支持魏國,大大贊同了三晉表裏河山一致向外的決定。

簡而言之:不要慫!秦國要西河,我在背後給你撐腰,不會趁機捅你一刀。

這邊安撫了魏國,那邊又派人去和楚國密談。

大談墨家在趙國做的種種,各國諸侯都有亡國滅種之虞,墨家勢大,這時候應該合縱,以防秦、墨,否則的話等到墨家勢力再擴張一些,誰人來制?

又說墨家在南海等地的經營,其速度之快,遠勝於之前各國擴張殖民的時候,並說唯有合縱一策,才能夠使得趙、魏、韓、齊、楚擋住秦國和墨家的擴張。

同時言外之意又對楚國瓜分鄭國的事表示贊同,並且暗示楚國如果墨家真的要逼魏韓楚放出被吞並的鄭國搞非攻中立國,趙國必然反對。

和楚國談完了,又跑去和齊國談,只說齊趙之間應該睦鄰友好,否則的話墨家一旦得了齊國之地,那趙國便可以切身感受到唇亡齒寒之危。

楚國之所以沒有和魏韓全面開戰、趁機奪回大梁,也正是出於種種內部外部的因素考慮,其中擔心墨家做大也是很大一部分,是故一拍即合。

齊國更是被墨家欺負的無處去哭,聞趙國之言也是敢動的泣涕縱橫。

合縱連橫之事,此時出現,實在是被墨家給逼出來的。

齊國很清楚自己現在的水平,變法未成,經歷了二十多年田氏內戰之後,好容易贏來的喘息之機被墨家生生打斷。

齊國自是沒有結盟秦國連橫之思,再說也沒有那個實力,縱然魏國有隱陽之敗,可齊國幾年前的大敗元氣未復、田氏內亂也還沒有完全安穩。

可齊國也不敢明面上和魏韓楚趙結盟,只要結盟就是違背了當年和墨家的條約,墨家猛攻之下,齊國擔心魏韓楚來不及救援。

暗地裏商量的事,很多不能拿到明面上。

趙國既然選擇了合縱以破壞此次弭兵,那麽也就只能選擇東進中山的戰略。

如此一來,這一場逢池會就更加的亂。

口號喊得最響亮最大義凜然的墨家想掀桌;坐看中原大戰的秦國想要西河;唯一沒受波折的趙國想要合縱以得中山;新敗之後知曉已無霸權的魏國想要休養生息;得到想要的城邑的楚國想要休戰變法防備墨家……

唯獨諸夏的千萬百姓,還在盼望著這一次弭兵會可以成功,貴族們各退一步,天下無戰,交相得利。

或者說,這是他們無數次失望之後的最後一次幻想。

但這是好事。若從未有過希望,又何來的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