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五章 逢池會(四)

正是時來天地皆同力,楚國隱陽一戰獲勝之後,楚王的心思也活絡的許多。

經此一戰,魏國的霸權徹底喪失,在中原地區基本上沒有了主動進攻的能力,楚國當然會知道下一步的大敵就是墨家。

這一次墨家攻取了成陽廩丘,楚王覺得墨家的下一步是準備北進,尤其是濟水沿岸修築了那麽多城邑堡壘,囤積了極多的糧食,怎麽看都像是一個進攻發起地的後方。

這一次會盟,楚國是準備先借墨家之力壓迫魏韓,然後再想辦法把墨家踢走,最好是煽動墨家和魏國的成陽廩丘的矛盾,把墨家的威脅轉移到魏、衛、齊那邊。

這樣的話,楚國轉身就可以和魏韓達成和解,魏韓尊楚,楚作為中原地區防墨同盟的領頭人。

當然,不只是領頭人,最好是讓魏國在周天子那給楚國一個真正的名分。楚周之間的關系不好,魏韓又把持著周天子,雖然還不到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地步,但是很多事魏韓出面周天子是要給面子的,譬如田氏的名分就是魏國幫著解決的。

至於墨家說的讓鄭國中立、改革制度、尚賢選拔、甚至是通過公開考試的方式選拔賢才、以及鄭國中立之後舉行的種種政治變革和土地分配等等,楚國肯定不會答允。

墨家的勢力已經夠大了,鄭國就算是中立,照著墨家那麽一搞,楚國憑什麽和墨家爭?完整的教育體系之下,想都不用想,尚賢選拔的人才都是墨家的人。

到時候鄭國中立,墨家遙遙操控,轉眼加入非攻同盟,楚國出了這麽大的力,替墨家做嫁衣裳?自然是不可能的。

所以楚國想到了折衷之法,就是把鄭國的局面徹底攪亂。

楚國需要的,只是許和鄢陵一帶的城邑,將平頂山防線和陽夏榆關連在一起。

再多的話,憑楚國自己拿不到,那麽就不如讓墨家也參與到“分鄭”之事上來,激化一下魏韓和墨家的矛盾。

比如可以將鄭國東北的幾座城邑劃給墨家,實行類似於泗上當年“屬宋而兩制”的辦法,讓墨家在魏韓的眼皮子底下折騰。

這樣一來,既可以借墨家之力,威脅魏韓的同時,迫使魏韓不得不尊楚;又可以讓鄭國地區繼續混亂,使得墨家魏韓為了這幾座城整天劍拔弩張,再加上成陽廩丘之事,使得墨家的精力都放在魏韓身上,楚國可以繼續深化改革從容變法。

但是楚國之前和墨家密談之後,沒想到墨家一口回絕,大唱高調道這一次墨家是為了非攻之義而救援鄭國、膺懲魏韓的。既要知行合一,那就只有各國吐出鄭國土地以中立。

楚王還欠著墨家不少錢,以及墨家牽頭的一些商人成立了所謂金行的一大筆錢,楚王的意思是我幫著你從魏韓那裏要地,你們給我免一部分債務。

不曾想這些年看似大義淩然實則處處發展縱橫捭闔的墨家,這一次居然像是轉了性:錢可以先欠著,地我們不能要,我們是為了非攻大義,不是為了土地的,不然我們和你們這些為了私利興不義之戰的諸侯有什麽區別?

說是為了鄭國非攻中立、天下弭兵、令立國聯,說到就要做到,開戰的理由是什麽就是什麽,不會因為勝利或者失敗改變初衷。

這讓楚國也極為無奈,更是看不透墨家到底準備幹什麽了。

楚王也研究過墨家的一些道義,對於“國聯”之事也不陌生,說白了不就是一種換湯不換藥的周天子體系?

理想狀態下的井田分封宗法制,其內核是軍制,天子京畿千裏,各路諸侯分了多少地,等同於可以有多少兵,尤其是農兵一體的狀態下。

下大夫就是下大夫,就是二十五輛戰車,若幹徒卒;大國三軍就是三軍,小國一軍就是一軍。

唯獨也就是這個所謂的國聯沒有周天子,而是一群人坐在一起扯淡,靠墨家所謂的投票來解決問題。

但楚王想了想,覺得墨家不太可能這麽傻,這麽幼稚。就墨家這二十年所做的事看來,很明顯這一次有點不對。

其不對之處,就是以往墨家要幹什麽,基本討論都是公開的。

我們要達成什麽目的。

為了達成這個目的,我們要面對哪些問題。

這些問題一三三四五都是什麽,具體又該怎麽解決?

可這一次,墨家搞的這東西,簡直是奇怪到了極點。

總結下來,楚王研究了一個多月,終於發現了墨家這一次提議的和以往的不同之處。

這一次是我們要達成什麽目的。

達成這麽目的後是多麽的美好。

只要達成這個目的,天下就好了。

至於怎麽達成,一句沒談。可能要面對哪些問題,一句沒說。

似乎是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貴族們退一步、妥協一下上了。

且不說這是不是墨家的風格,楚王明顯可以感覺到這不是適的風格,他和墨家打交道太多,看的墨家的書也不少,很容易找出其中和以往不同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