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章 隱陽之戰(三)

魏韓聯軍的軍陣本來就是略微交錯的,為的便是可以發揮出步陣的防禦優勢。

楚大司馬想要借助陣型的挪動,從而將在中軍部署的二線部隊悄悄移動到聯軍的右翼,選擇在魏韓聯軍的左翼突破,其實和魏韓聯軍主將的想法不謀而合。

魏韓聯軍的主將也正想要借助陣型的調動,將主力集中到自己的右翼,在右翼形成兵力上的優勢。

雙方都明白,選擇中軍突破是一件極為困難的事,很可能打成一場消耗戰,這對於想要求勝的雙方都是不願意看到的情景。

的確,現在雙方只是在隱水以北進行決戰,看似戰場也就是個幾裏寬的正面。

實則不然。

魯陽、陽翟、榆關、大梁一線的雙方其余的部隊沒有選擇參加這一場約戰,不代表他們不存在。

因為那些部隊的存在和集結等待,隱陽一戰至關重要。

楚國大勝,則新鄭以南一直到許,魏韓聯軍將無法再發動攻勢,也可以和兩翼的魯陽、榆關等形成穩定的戰線。

魏韓大勝,則許地楚國至少數年之內無法染指,而且還可以兵鋒直抵召陵,從而迫使楚國退兵接受魏韓的條件和鄭國已經被瓜分的既定事實。

雙方實際上能夠投入的機動野戰兵力只有這麽多了,戰略戰場上兩翼的那些貴族城邑的部隊,防守和威懾還行,野戰終究不行。

中軍僵持於雙方都沒有意義,所以雙方都選擇了對方的左翼作為突破口。

楚大司馬選擇左翼突破,是因為楚國在南而魏韓在北,他要借風向,將地不利化為天時。

魏韓主將選擇左翼突破,是因為之前墨越墨齊兩戰泗上義師打出了名聲,他不想選擇中軍,又覺得右翼的泗上軍不好對付,只好選擇經過王子定之亂後新組建的陳蔡之師。

墨楚聯軍開始挪動變陣的同時,魏韓聯軍的左翼也開始交錯著向左後方退。

以每個步卒方陣為單位,互相形成品字形,撤退的時候凸出在前的步卒方陣先向後,兩側處在品字形凹處的則化為凸出部,等到第一批退走後,原本凹現在凸的方陣再向後撤。

整體來看,魏韓聯軍是以右翼為軸,整個戰線略微縮短。

既在左翼拉開了和墨楚聯軍右翼的距離,又將兵力集中在了右翼。魏韓聯軍的主將認為,只是依靠那些騎兵,恐怕無法完全撕開擊潰楚國的陳蔡之師。

所以他選擇縮短戰線,將部隊朝著己方的右翼集中,在右翼讓步卒方陣形成一個類似於直角三角形的陣型。

即在最右側部署數個步卒方陣,厚度最大,向中軍和左翼這邊依次減少,仿佛一個勾為正面、股為左翼邊緣的陣型。

這樣的優勢是一旦楚國的陳蔡之師崩潰,魏韓聯軍就可以迅速插入到墨楚聯軍的左翼,形成包抄包圍。

到時候楚國的中軍就必須要重新調整做好防禦,而處在右翼的墨楚聯軍的優勢騎兵也勢必要放棄進攻,利用機動優勢迅速回援左翼,從而緩解魏韓聯軍左翼的壓力。

鼓聲陣陣,雙方的數萬士卒都按照雙方主將的意識開始了調動,這是雙方決戰決勝之前最為重要的陣型對抗環節。

墨楚聯軍的右翼。

炮兵仍舊在不斷轟擊著正在交錯後退的魏韓聯軍的步卒方陣,對面明顯出現了混亂。

之前一直的堅守,那是由軍官強制約束的,否則在銅炮的轟擊下陣型早就散了。

現在魏韓聯軍的左翼選擇交錯向右後方退,陣型不動的時候,尚且還能夠維持不亂,一旦開始挪動,就出現了混亂。

墨楚聯軍右翼的主將是墨家的人,戰前楚大司馬作為主將執掌中軍,右軍的指揮權則交到了墨家派去的師級軍官上。

如果沒有主將那邊傳來的消息,整體上還是圍繞著一開始既定的目標去打的,這時候通訊不易、陣型轉換也難,戰前確定的事一般不會更改。

右翼的墨家師長敏銳地察覺到了魏韓聯軍移動時候出現的混亂,知道這是一個機會。

至於能不能突破,那需要嘗試,但最起碼不能讓魏韓聯軍的左翼退的這麽容易。

當然也不可能對楚軍這個友軍全然相信,不可能在一開始就發動全面的進攻。

一則是對楚人不信任,另一個就是墨家的騎兵師長確信自己這邊進攻的速度更快,楚人中軍行動緩慢,萬一攻的太快反而容易讓騎兵的側翼暴露。

於是下令讓那個裝備了三支短銃的騎兵旅和庶俘羋的騎兵旅先發動一次試探性的攻擊。

如果不能突破,那就騷擾一下,延緩對方後退的速度,打亂魏韓聯軍的秩序。

鼓聲咚咚響起,號角聲開始在戰場上回蕩。

炮兵們聽到了命令,開始略微扭轉炮口,轟擊魏韓聯軍左翼靠近中軍的一側,為騎兵迂回襲擾讓出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