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五章 濟水畔(第2/2頁)

六指看著地圖,和身邊的人感慨道:“跟著巨子這麽久,現在終於可以打幾場以多對少的仗了。”

眾人都笑,均想的確如此。

二十年的發展,在碭山攻城戰中墨家才算是第一次能夠在全局兵力上超過對方。

這一次更是集中了主力,更沒有任何的後勤壓力,大半數的銅炮都幾種到了這裏,一些沒有參加過碭山圍城戰的軍官第一次感受到了這種軍力碾壓的快感。

他們一些人參加過當年的墨越泗上霸權之爭,更多的人參加過當年的齊墨戰爭,然而當年墨家的軍隊人數總是少數。

戰爭勝利的根本,就是通過調動使得在局部地區以多打少,兵力越少,需要將領調動和士卒機動的地方就越多。

現在濟水對面有一萬五魏國農兵,根本不是魏國的精銳。

而墨家這邊,則有三萬步兵、三千正規的武騎士,以及數量龐大的工兵和炮兵,以及在戰前就已經明確表示過“火藥隨便用、多用火藥少流血”的命令。

這樣一來,很多戰爭的技巧六指便都可以嫻熟地利用,比如聲東擊西之類的手段。

這一次誘使魏軍列陣築壘的地方,並不是六指真正想要突破的地方。

他現在兵力充足,時間足夠,而且正值濟水的枯水期,六指知道就算是強攻強渡魏軍也守不住,但他還是不想流太多義師的血。

現在炮兵集結於此,看似要強渡,實則只是誘敵。

六指決定分兵一部分在十五裏之外渡河,利用泗上義師最強大的機動行軍能力快速渡河。

除了攜帶一部分野戰小炮之外,渡河部隊不會攜帶重型的攻城銅炮。

反正時間有的是,六指想要讓這一萬五千名魏軍聽聞渡河的消息後倉皇撤退到城中。

這裏和新鄭不一樣,也不可能弄出來新鄭那樣的新城墻的防禦體系,在銅炮完全克制夯土墻的情況下,攻城戰攻方的傷亡可能比野戰還少,而且還最容易打成殲滅戰。

對於六指而言,他的任務就是奪取魏國在濟水以北飛地的所有城邑,威脅衛國同時和齊國制造摩擦以恐嚇他們。

營地中的一處,衛國使節團的苟變看著一排排正在部署的青銅炮或者昂貴的黃銅炮,面色不驚。

實則心中已經不安到了極點。

他和墨家的很多老人都熟悉,年輕的時候也曾見過面。

他出仕,是孔仲尼的孫子子思推薦的。

而他出仕的時候,墨家當時正在衛國活動,高石子當時已經成為了衛國的卿。

那時候苟變還是個小吏,雖然有才能,但是因為吃了人家兩個雞蛋因而一直不被衛君所用。

後來高石子因為衛君不用墨家之義,憤而辭職,受到了墨子的表揚,再後來高石子去世後苟變還去吊唁過。

墨家在衛國的活動不可謂不多,苟變也深知墨家的一些道義,等到墨家開始擴張後,衛國距離泗上太近,苟變不可能不關注泗上的軍事變革。

他不是沒想過通過泗上爭取衛國從魏國附庸國的身份中解脫出來的辦法,但是墨家在衛國的影響力主要集中在民間;而魏國在衛國的影響力都是貴族,再加上墨家相對於以往人畜無害的“非攻兼愛”而轉向“誅不義”的激進政策,都使得衛國的掌權者對於墨家更多的是提防。

苟變深知衛國根本不是泗上的對手,他對於衛國這一次中立極度支持。

因為衛國是魏國的附庸和緩沖國,國小一旦卷入墨家和魏國的戰爭,下場不堪設想,必然是滅國之災。

這一次墨家倒還是做了“宋襄公”,但是在這之前,墨家已經鄭重警告過了苟變:中立可以,但是魏軍如果借路衛國,那麽等同於衛國放棄中立卷入戰爭。

這一次隨軍前來,苟變也知道這是墨家在“持幹戚而舞”。

衛國的貴族不滿墨家平等兼愛利民的道義,但卻也知道現在總算墨家還講道理、允許中立,真要是參合這趟渾水,只怕衛國就要被強制“變法”。

之前宋國出事的時候,最緊張的就是衛國,好在魏國那邊為了用道義堵住宋襄公一樣的墨家允許衛國中立,否則的話衛國貴族們怕是要崩潰。

苟變作為衛國的大將,戎馬多年,以前只是聽聞,現在親眼看到了營中的一切,心中對於這一場戰爭勝負的判斷已經定下。

“若是衛國卷入這場戰爭,滅國只需一個月,都等不到魏人集結來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