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三章 敵在蕭墻內(中)(第2/2頁)

若按最開始墨家的計劃,其實到了這一步,守不守都已經無所謂了。

守下來,要和楚王以及鄭國的貴族君臣做鬥爭。

不守,要和魏韓做鬥爭。

對於民眾而言,區別當真不大。

此時此刻有此時此刻的情況,和後來的戰國末期動輒斬首十數萬以殺人以削弱各國戰爭潛力的情況截然不同。

戰國末期,各國基本都已經實行了變法,大量的自耕農或者是授田農夫成為各國主要的軍事力量。

列國紛爭,只剩下幾個大國,斬首削弱主要敵對國的力量既是因為後勤難以支撐的無奈,也是為了徹底讓敵對國失去戰爭潛力。

而且到了那個時候,各國都已經有了各國的一點國族意識,這固然是長久戰爭導致的民族主義覺醒,也是因為變法之後各國的主要人口從封田農夫變為了自耕農和授田農夫。

而現在,人口尚且不多,各國尚未變法,各種勞作總需要人來幹。

韓國不可能把鄭國人屠戮幹凈,既無必要,且大為有害,而且還有當年的菏澤盟約以及墨家強大的武力在維系這個與之前時代截然不同的盟約。

既是這樣,在墨者看來,和楚人鄭君臣鬥爭;與和魏韓鬥爭,其實並無本質的區別。

在天下人的概念囊括諸夏各國的前提下,其實墨家內部也就只剩下了“庶民”和“貴族”之爭。

在此前提下,參與討論的墨者近乎一致地認為:“守不住,便不守了。”

徐弱是提出這個問題的,他也作答道:“我也正有此意。咱們守城的目的已經基本達到,民眾們在這段期間知道了很多道理,也明白了很多,並且已經很傾向於我們了。”

“這件事該怎麽了結?還需要商量一下。”

……

一刻鐘後,參與討論的墨者紛紛回來,仍舊是一臉淡然,看樣子顯然是得出了結論。

這種淡然讓那些貴族欣喜不已,認為這就是“守得住、尚且還有辦法守”的表現。

然而湊過去後,卻聽到墨者用那種極為淡然的聲音說道:“守不了、沒救了,放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