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九章 下一步(中)(第2/2頁)

其二,舟師水軍的建設,要求能在淮河、長江中占據主動權,壓制楚國的舟師,將楚國分割為淮南淮北、江南江北。

其三,符離塞也就是後世的宿州在手中,洪澤湖的水澤區為側翼,在彭城的南線形成碭山、宿州、洪澤的側翼防禦區,使得楚陳蔡之師不能夠輕易突破威脅彭城。

如果魏楚韓聯合動手,陳蔡之師必然要走中原宋國線,和魏楚聯軍會和。

如果魏韓不動手或者沒反應過來,陳蔡之師萬一有強將雄才,很可能會攻符離宿州,以威脅彭城。

故而這三點能夠做到,實際上先楚後中原的戰略就已經算是基本完成了準備。

故而泗上下一步的重點工作,是跳出宋國這個泥潭,加強碭山、符離等地區的防禦,繼續開發洪澤湖區,作為復制當年伍子胥入楚一戰的後勤基地。

楚國看似廣袤,實際上卻因為政治制度因素和山川地理因素所分割的一個個小的諸侯國。

大別山、桐柏山橫亙在南陽地區和淮北地區之間,其中的重中之重就是後世所謂的“義陽三關”。

昔年伍子胥滅楚,也正是突破了後世名為平靖關、如今的冥扼關。

看上去楚國挺大的,可實際上要被分為淮北、淮南、雲夢、洞庭、南陽等諸多分割的地區。

襄陽如果被控制,三關一破,申息之師被殲滅,泗上淮北又被控制在手中,實際上南北對峙的局面就可以產生。

三關者,淮漢兵爭之要害;襄陽者,南北對峙之支點。

得三關,申息存,則淮漢連為一體。丟三關,申息滅,則楚就要被分割。

墨家在宋國的鬧騰攪合,實際上也是在吸引各國的注意力,轉移他們的視線。

王子定之亂後,楚王有能力直轄陳蔡地區,但中原地區犬牙交錯,實際上等同於陳蔡之師被困在了中原。

陳蔡之師實際上已經成為一支魏、韓、泗上任何一邊都動靜就會疲於奔命的野戰部隊。既要防墨,又要防魏,還要防韓,彼此之間的信任是不可能的,晉楚可是打了百余年。

申息地區以及淮河地區,那向來是楚國封君們的自留地,楚國的統治重心轉移的前提是秦國控制巴蜀威脅江漢使得楚國東遷打破了當地的政治平衡,若不然淮河地區就是封君林立,楚國的重點大後方一直是雲夢洞庭以及南陽。

對於泗上而言,彭城地區有著二十年的統治基礎,民眾支持度也最高,這也就注定了將來南北對峙局面的解決,不會是南陽伊洛方向,而是只能走黃淮、山東、向西向北推進的方向。

以襄陽為重心,直插南陽伊洛的前提是,是北方有統一的政權,沿此方向進軍,將北方切割使得關中、山東不能首位相顧的局面。

而襄陽守、泗上攻,這是此時天下已經分為諸侯大爭之世的更勝一籌的選擇。

若要類比的話,一旦這個戰略成功、穩固南方,完成土改和政權建設。

那麽局勢就像是吞並了張士誠兩淮地區的朱元璋。

或者像是嶽武穆北伐的時候兩淮的張俊韓世忠與他同心同德同志,而且還有一支在淮北方向的不亞於嶽家軍的野戰集團。

泗水流域可以北進、也可以西征,與南陽一線互為犄角,或者占據平原向北推進收攏太行山以東的平原區,都是可行的戰略。

整體戰略是二十年前定下的,墨家一直也沒有傻傻地等著“天下有變”,而是在主動地創造機會,挑唆各國矛盾。

現在宋國這麽一鬧,可以說整個天下都會認為墨家會沿著宋國中原方向一點點地蠶食各國,卻根本不從想到墨家要做的是鯨吞。

至於楚國的兩淮流域和申息之師,那不在於墨家,而在於楚國自己。

想要在那邊加強防禦,就得收攏中央權力,這就要損害到實權貴族的利益。

沒有辦法收攏中央權力,申息兩淮地區也就無從組織有效的防禦,一旦墨家擊敗了申息軍團,楚國被分割的命運就不可避免。

本來宋國忽然發生的政變和先發制人的選擇,打亂了泗上繼續發展高築城廣積糧的策略,但處理得當反倒是化劣勢為優勢,將各國的目光都吸引到中原地區。

現在既然已經基本確定魏楚韓不可能合力出兵,那麽下一步就要在南線投入更大的精力。

以及……繼續挑唆楚國的內部矛盾,用各種各樣的手段促使楚國因為變法積累起來的矛盾爆發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