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章 逆流而動

衛鞅所聽到的內容,總結起來無非就是逆時代而動。

在大爭之世已然來臨、諸侯尚且知道要集權打壓貴族收攏權力的時候,墨家給出的宋國非攻建國方略中的內容,無一不是反著來的。

按照方略中搞的,宋國的中樞機構擁有的權力和之前貴族林立的時候,並無多大的區別。

按照這麽搞,宋國的中樞機構只擁有少的可憐的幾項權力。

正所謂,五比為閭,四閭為族,五族為黨,五黨為州,五州為鄉,是鄉有一萬二千五百家。

故而在非攻建國方略中,宋國一共分為十六個鄉和四個特別州。

這四個特別州由墨家負責管轄,包括宋國南部重要的邊關城寨符離和沙水渡。

剩余十六個鄉,各皆自治。

鄉內要推選出賢人會,以本鄉之人治本鄉,因地制宜、因俗制宜,但整體不應與宋國中樞的法令相悖。

每鄉各選出三人為中樞詢政院之議政代表,此議政代表由民眾直接推選出來,再匯攏各鄉之代表,選出中樞詢政之賢人。

看上去其實就像是當初攪合宋國政局的君子院和庶民院的翻版,只不過君子院的人員要由各鄉的代表選出,而否決了原本君子院必須由貴族圈子擔任的規矩。

鑒於此政方行,要以穩定為第一要務,故而第一次推選免除,而采用直接分配的方式。

其中農家的人分到了宋國西部貴族殘余最深的六個鄉,其余諸子學派個分到幾個鄉,暫時由他們學派的人指定人為鄉長,並且由他們學派的人指定三人為第一任的鄉賢代表。

由此組成眾議詢政院的人選,再由這些人選出中樞詢政院的人選。

第一次任期為五年,五年之後不再指定,而是由各個學派的人在民間鼓動,依靠各鄉之人推選出賢人。

按照中樞和鄉賢們互相扯皮、互相拖後腿的均衡策略,又確定了一下中樞和鄉賢們的具體職責、表決方式、各自權力等等。

詢政院大尹擁有任命中樞官員的權力,但任命人選必須從參政詢政代表所提供的名單中挑選。

所有代表每年可以領取一定的俸祿,成為專職的政務人員。

借用以往六官之形式,參照泗上各部首之先例,改組六官為六部。

其中,主管軍事和教育的,暫時由墨家的人擔任,剩余的諸如財政等,則由詢政院等提供人選。

宋國中樞所擁有的權力,在這個方略之下,其實小的可憐。

其中開戰權並不在宋公或者詢政院大尹手中,必須要經過詢政參政鄉賢中樞的認可。

倒是收回了鑄幣權,因為以往有封地的大貴族或者封地上有礦的大貴族們經常私自鑄造錢幣,而且銅幣更多的時候是以銅的價值作為貨幣價值的,使得宋國的錢很混亂。

這一次收回了鑄幣權,各鄉不得私鑄錢幣。

宋國將組建一支人數為五個師的常備軍,由墨家派人訓練,各鄉按照定額征召,服役期為三年,免稅五年。

教育上,各鄉都要建立有中樞撥款的中級學堂,其余開蒙學堂由各個鄉自行辦理。

在教育和軍事上的稅費,以及宋公的開銷、祭祀的開銷、平日的各項必須開銷,由中樞機構統一征收,按照一畝十六稅一、商稅二十稅一的稅率統一征收。

剩余各鄉之各項開支,由各鄉的鄉賢們自行商定征收,包括開蒙學堂、水利建設等活動,中樞一概不管。

宋國所有逃亡貴族和反叛貴族的土地,收歸於鄉以及中樞所有,具體分配方式由各鄉自行處理,或是均分、或是拍賣,中樞一概不管。

這也正是墨家現在不想要參與到宋國內部的原因,泗上的模式注定了想要消化宋國一視同仁,要花費的開銷實在是巨大,單單是教育一項,這就是個長期才有回報的投入,弄不好的話反倒是讓宋人覺得泗上偏心。

與其這樣,不如大袖子一甩,跳出宋國這個泥潭,其余諸子學派你們願意怎麽來怎麽來,反正壞與墨家無關。

就宋國現在都快淪為泗上的商品傾銷地和原材料產地的局面,再加上這一次分權分的和以往分封制時候沒什麽區別的地步,誰要是能夠在鄉裏建設出花來,那可真的是天才了。

宋國的土地和賦稅,泗上一點不眼饞,土地稅在泗上的收入並非第一收入,與其靠那點土地稅不如做個原材料產地和市場,要不然還得按照泗上的體系投入巨大,影響後續的計劃。

其余學派有了理政執政的機會,也免得他們在泗上扯淡,倒是互相清凈一舉多得。

五年之後,如果天下局勢還沒有變化,只要墨家還沒倒,在宋國理政的各個學派就不得不學會走民間道路,放下那些高高在上的身段,不再琢磨著靠著王權的許可而出人頭地,而是轉向民眾,是真是假,總要從諸子學派走向黨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