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章 戰略與戰術(下)(第2/2頁)

“這是我們主動進攻的情況。倘若其余諸侯主動進攻我們,我們便需要拖。”

“依靠城邑、堡壘,拖延諸侯聯軍的時間。”

“他們不合兵,不敢跟我們打;人少,他們不敢深入也不敢打;人多,最多支撐兩年他們國內就會崩潰。”

“所以依我看,這對我們還是有利的,但只有一點,那就是整個泗上以後,就必須以軍事為先,隨時保證除了野戰主力之外,可以再拉起一支五萬人左右的二線部隊,可以攻城圍城、甚至組織野戰。”

“這就是制度的事,也是泗上中央要負責的,既然上面認為對我們有利,那麽這件事我看上面已經有了想法。我們就是將我們討論的利、弊,總結在一起,以備有些不能夠考慮到的地方,遞交上去即可。”

說到底,這個話題又繞回了制度和內政上。

六指的意思就是,既然我們五萬人不能夠一邊野戰一邊保證後勤繞開邊境的城邑,那麽十萬人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至於如何維持十萬人,那是泗上中央要考慮的,和軍隊無關。

軍隊要做的,就是在這個戰略構思之下,能夠做到野戰獲勝、迅速攻城,完成一個六個月為周期的作戰目標。

這一切的一切,最終又繞回到了碭山城上。

泗上經常演練攻城,但是卻沒有實戰過攻取新式的城邑,碭山就是一次檢驗。

如果能夠在一個月內攻下,那麽所有的戰略都可以實施。

如果不能夠在一個月內攻下碭山,那麽三個月攻下臨淄之類的想法,也就被證明是不現實的,整個的戰略構想都需要轉變。

無論如何,各國的使節參觀團參觀這件事,都意義重大。

一個月內攻下碭山,必然會把各國拖入修築城邑城防的軍備競賽,以及促使各國變法建設常備軍、改革軍制、改革懲罰、背棄周禮的築城條例,因為不變就要死。

一個月內攻不下碭山,泗上就要開始做好防禦的準備,如果泗上義師的主力都攻不下碭山,那麽各國諸侯想要攻破防守體系更為森嚴、炮兵數量更多的沛邑、彭城、以及陶丘以南的築壘區,那就是癡人說夢,同樣會把戰爭控制在宋國的範圍之內,成為一場標準的外線幹涉戰爭,而且以野戰為主。

軍中這些人又討論了一會後,便將討論出來的利弊匯總,到時候會遞交上面。

隨後,便由參謀長做了一下如今的敵前態勢的報告。

因為以一個月為假想時間,所以無需考慮野戰和各國幹涉,整個戰役都會圍繞著碭山打響。

碭山城不是很大,皇父鉞翎鐵了心要死守碭山。

而且因為諸侯幹涉的可能,使得他不需要考慮長期的圍城戰,只需要堅持半年即可。

所以糧食問題也就不是問題,而軍中貴族也確信諸侯必然幹涉,困守孤城也不會士氣徹底崩潰。

之前外線的拔除和清掃,使得碭山已經成為一座孤城,一共集中了大約一萬五千士卒,以及一萬多缺乏訓練的農夫壯丁。

七門火炮,以及很是堅固的城防體系。

泗上這邊,沛邑軍團和彭城軍團合兵之後,因為碭山距離彭城不過百裏,而且因為之前的石灰貿易,修繕過道路和一些運河,後勤運輸也不需要考慮。

兩個軍團作為泗上的絕對主力,可以參加這次圍城的,一共有七個主力步卒師,五萬人。

各種銅炮八十多門,兩個專業挖坑的工兵旅,以及可以動員幫著挖坑和運送石頭柴草的兩萬二線退役士卒。

不算炮兵的對比,真正有戰鬥力的步卒對比大約是五比一到六比一。

短期看,天氣也不錯,至少這幾天看起來也沒有陰雨天。

按照以往演習的經驗,新式攻城法只要能夠保證炮兵占優、工兵優良、步卒五比一的比例,足以在一個月內攻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