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章 戰略與戰術(上)(第2/3頁)

……

半個月後,沛邑軍團和彭城軍團已經肅清了宋國的其余抵抗力量,二線的輕騎兵部隊和一部分步兵駐紮各地維持秩序,兩個野戰軍團會和於碭山附近。

這一次碭山之戰的主帥被任命為六指,六指可以調動的力量,包括六個步卒師,一個炮兵旅,一個工兵旅,外加一部分正規和非正規的騎兵,以及一個專門的攻城重炮部隊。

碭山附近的一些小城邑的爭奪戰還在進行當中,逐漸肅清了周邊的敵對力量,攻打碭山指日可待。

“六帥!有急令。”

參謀展開一張紙,說道:“巨子說,這一次攻打碭山,會讓齊、楚、魏、韓各國的使節觀戰。這一戰一定要打好。三日後,各國的使節就會前往軍中。”

“此外,還有一道絕密的命令,要求師以上的軍官才能閱讀。”

正在盯著碭山城防圖琢磨的六指接過第一封命令,倒是並沒有多少意外,這也算是執幹戚而舞而服蠻夷的套路。

至於第二份絕密的命令,六指展開之後,和身邊的幾名軍團級別的軍官看了一下後,便命令開了個會。

這命令是戰略上的,訴說了一下泗上中央關於這一次讓各國使節觀戰的目的。

上面希望利用這一戰,繼續拖延大戰爆發的時間,尤其是通過這一次攻城戰,讓各國陷入修堡壘、重修城防的沉重負擔下,以便能夠繼續激化各國的內部矛盾、同時使得各國在邊境重要城邑的城防體系升級之前,不會動和泗上開戰的心思。

待六十多名副師以上的軍官幹部們聚齊之後,六指主持了這次戰前會議。

“上面的命令,是讓我們在八月十五之前,務必攻下碭山,也就是只給了我們一個月的時間。”

“其目的有二。”

“於敵,魏韓齊等國,如果要幹涉,那麽必然要等到秋收秋種之後動員全部的力量。八月十五之前如果能夠攻下碭山,各國罷兵和不幹涉的可能性更大。即便他們不罷兵堅持幹涉,我們也可以做好準備。”

“於我,秋種秋收,這是大事。如果魏韓不幹涉,我們也可以解散動員,抓緊農業生產。”

“總而言之,八月十五是個重要的節點,不管其余諸侯是否幹涉,八月十五就可以看出結果了。”

“另外就是各國使節前來觀戰的事,這一戰我們不但要打好,而且要減少傷亡,要在規定的時間內攻下碭山,同時又要使我們損失不至於太大,可以修整後直接再戰。”

“關於這個各國使節觀戰一事,讓咱們的墨家代表談談。”

右側的軍團的墨者代表也當仁不讓,侃侃而談道:“昔者,當舜之時,有苗不服,禹將伐之。舜曰:不可。上德不厚而行武,非道也。乃修教三年,執幹戚舞,有苗乃服。上古競於道德,中世逐於智謀,當今爭於氣力。”

“上古之世已經過去,逐於智謀的中世紀此時也已無用,列國紛爭,天下大亂,最終依靠的還是槍杆子。”

“哪怕是當年有苗不服,舜看上去是修教三年,實際上讓有苗臣服的還是持幹戚而舞這件事,有苗一看就明白打不過,那自然就要服氣。”

“我們現在就是學當年舜、禹的手段,諸侯皆為有苗,這一次碭山之戰,就是讓他們明白打不過的。”

“我們不想要戰爭,我們期待非攻無攻的和平,但是諸侯都有私心私利,為一己之私而不顧天下苦難,若是他們拱手而降,主動放棄自己的一切不合於天志的權力,那麽便不會有戰爭。”

“他們既不肯主動放棄,又不肯去死,我們也很為難。那就只能打,不然又怎麽樣呢?”

六指接過話來道:“這一戰打得一般好,天下諸侯喪膽,三年之內必不敢戰。”

“這一戰打得很好,天下諸侯不但短期不敢戰,還必然要被我們拖入到軍備競賽之中。”

“逼他們修築城防、變革軍制、改革制度,這就使得他們內部的矛盾更加激化。”

“更多的人口服役、更多的財物用於軍備、更多的力量用於修築新式城防,更多的貴族和王權之間的沖突,看上去短期之內可以增強敵人的力量,可長期對我們卻是有利的。”

“我們這些師以上的幹部,必須要明白,隨著火藥和幾何學的傳播,組織方式的改變、軍制的改革,今後的戰爭模式必然是要改變的。”

“以碭山為例,這樣一座城,假使裏面有一萬守軍,我們這些年總結出來的攻城手段,只有炮兵兩倍優勢、步卒至少五倍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在十幾日內攻破。”

“那麽,通過攻打碭山展示我們的攻城手段,讓各國陷入在重要邊塞休假類似碭山這樣的堡壘,對於我們將來作戰到底是利還是弊,我們需要討論一下。集思廣益,才能拓寬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