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八章 齊國的路(六)(第2/3頁)

田和設想,將整個齊國的國土分為五都。

臨淄居中。

莒地作為對墨家的東部前線。

即墨作為膠東後方。

高唐作為對燕、趙方向的前線。

平陰作為對魏、魯、和南下泗上的前線。

這五都設立名為“都大夫”的總督,掌管軍政大權。

都大夫不是分封的大夫,不是上卿、上大夫這樣的爵號,而是一個特殊的存在,類似於楚國的“公”,但又不可以世襲。

都大夫的人選,由國君親自選定,而且當然從貴族中選拔。

都大夫在“五都”沒有封地,他們作為“大夫”有封地,但是作為“都大夫”沒有額外的封地,使得他們必須聽命於君主。

都大夫之下,設立有其余的行政機構,但是不同於“大夫”,這些行政機構的人選,不是貴族的家臣和士,而是國君選派的貴族子弟或是士人。

五都中,都要設置一定數量的常備軍,軍權歸屬於君主,但是一般情況的指揮權歸屬於都大夫。

臨淄地區仿照泗上,建立一支常備軍,定時操訓,數量不必太多,但是需要裝備新式兵器,比如火繩槍、弩等。

軍官,由貴族子弟擔任。

因為諸夏都是嫡長子繼承制,所以大量的庶子沒有機會出人頭地,逐漸從大夫淪落為士、最終再從士淪為庶民。

而原本分封制下,一個蘿蔔一個坑,除非對外擴張否則沒有那麽多坑分封,而如今齊國立國數百年,所有的坑都已經被占滿。

大量的貴族庶子渴求上升,墨家的學術幾何九數等等這些,不得不說是很有用的。

作為君主的田和,自然是喜歡墨家的“尚賢”的,但是墨家這幾年搞的這些事,使得田和不敢“尚賢”。

萬一那些賢才是墨者呢?

所以,還是貴族子弟更靠得住,逼著大量的貴族庶子學習有用的文化知識,充當軍官、官吏等。

換而言之,貴族的大宗,仍舊擁有封地。

但貴族的小宗庶子,進入常備軍擔任軍官,獲得上升通道,並且壟斷軍官的人選,這樣他們便會熱衷於對外擴張,因為他們必須要為自己這個蘿蔔找“坑”。

同時這個上升通道在貴族內部打開,也可以使大量的貴族庶子們琢磨著好好學習,擴大基層軍官和行政官吏的數量,使得可以適應新的軍制和行政改革。

泗上那種普及教育帶來的思想激進,田和不用擔心。不主動去做,平民和貴族之間始終有鴻溝,貴族制度不變貴族始終可以比庶民更容易獲取知識,這樣作為基幹的人才都是貴族庶子,總不至於自己革自己的命。

本身諸夏的“嫡長子繼承制”就確保了大量的“士”階層的存在,只不過這個通道在分封制已經數百年的歷史下被堵塞了,田和只是打開了這個通路,使得士可以有更多的機會出仕。

收攏貴族的權力,才能空出空缺,否則的話,家國同構、大夫齊家的狀況,基層的官吏都是貴族的家臣,君主的權力也就無從談起。

田和估計,如果變革成功,那麽整個齊國將會變為一個“國君、貴族、豪商”聯合在一起的強大邦國,對外擴張才能是的貴族庶子獲取功勛、對外擴張才能擴大那些扶植起來的豪商的利益。

那樣的話,怕是四境之外,燕、趙、魏、韓、宋等盡皆南面視齊。

解決了上層的軍制、財政、行政、集權等問題後,便要考慮兵員和賦稅,以便和新的軍制配合。

分封建制有分封建制下的軍制,大夫為帥、士人為旅長、農兵合一的軍制是最為適合的。

但田和既要改革,既要成立常備軍以應對新時代的戰爭,就需要在制度上進行改革。

一方面,那些貴族封地上的農夫,需要作為貴族的“軍賦”被提供給君主,這算是一個強征的兵員。

另一方面,這一次墨家確實幫了齊侯一個大忙,長城以南的大片土地上的貴族被一掃而空,要麽逃亡要麽被俘,墨家已經在長城以南進行的“開阡陌、破井田”的土改。

田和覺得,自己正可以利用,如果田剡有這個手段,那麽自己設想的種種變革就算是真的有機會了。

這一次政變成功,田剡肯定是要繼續清洗貴族的,墨家那邊又要殺一堆有血債的貴族,那麽封地大可以收回。

現在有實權的,是長城以北的貴族們,只要保證不動他們的利益,那麽長城以南的變革就可以適當地實行下去。

承認農夫擁有土地,只需要繳納賦稅給國君,並且有從軍的義務,兵員問題也能解決。

而且,這等同於擴大的君主所能直轄的範圍,為更多的貴族庶子們提供了作為官吏和軍官的空間,擴大了府庫的收入。

當然,不可能全部都變革,還需要返還一部分貴族的封地,畢竟貴族們之間都是親戚,到時候弄得天怒人怨貴族以為這是暴政,那就不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