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五章 齊國的路(三)(第2/3頁)

對內保證自耕農的基本穩定以提供足夠的兵員和內部市場,對外依靠免稅出口換取貨幣和銅等貴金屬,繼續投入再發展。

而齊國經濟學派則過於看重消費的反促進作用,對於調控政策也是寄希望於看不到的手進行再平衡。

對於投資和出口的問題看得並不重要,並且官山海政策主要是利用國君對於山海的所有權,收取的本質上仍舊是地租。“國軌”獲利的大部分手段,實際上不是地租就是利息,看上去很美好,但實行起來必然會導致大問題,類似於後世出了大亂子的“青苗法”,而齊國學派的內核也正是“民不加賦而國用足”。

這個問題也算是齊國經濟學派和墨家經濟學派的一大分歧。

比如在《節葬》、《節用》的這個問題上,墨家的想法是薄葬,積累資本再投資生產,使得馬匹牛羊布匹糧食乃至人口在二十年內都能翻倍。利用土改手段,使得在泗上內部沒有大貴族,而將再生產的產品投入到外部市場,不斷侵蝕天下。

但齊國經濟學派則認為“重送葬以起身財,一親往,一親來,所以合親也。此謂眾約。巨瘞堷,所以使貧民也;美壟墓,所以使文明也;巨棺槨,所以起木工也;多衣衾,所以起女工也。猶不盡,故有次浮也,有差樊,有瘞藏。作此相食,然後民相利,守戰之備合矣。”

也就是說,不但要厚葬,而且要把厚葬作為一種風俗大力推廣。

不但要大力推廣,還要挖掘巨大的墓室,使窮人有工作做;裝飾堂皇的墓地,使雕、畫工匠有工作做;制造巨大的棺停,使木工發家;多用隨葬的衣被,使女紅得利。這還不夠,還有各種祭奠包袱、各種儀仗與各種殉葬物品。用這些辦法使貧者維持生活,然後使人民都被其利。

同樣的道理,齊國經濟學派鼓勵消費、鼓勵奢侈,並認為消費可以促進投資,促進發展。

比如齊國的經濟學派認為,要提倡吃最好的飲食,聽最好的音樂,把蛋品雕畫了然後煮食,把木柴雕刻了然後焚燒。丹砂礦產的洞口不要堵塞,使商賈販運不要呆滯。讓貴族奢侈消費,讓窮人勞動就業。這樣,百姓將安居樂業,百般振奮而有飯吃。

比如災荒之年,應該鼓勵貴族們修建宮室。為何?因為越是荒年越折騰,讓貴族們修建宮室,這樣流民可以去幹活,然後促進財富的再分配,啥時候富人能夠做到吃喝雞蛋都得把雞蛋雕刻上花朵、燒個木頭都得雕刻出花樣,這樣天下就不會出現危機了。

這都是齊國學派和墨家學派在經濟問題上的分歧,聽上去齊國經濟學派的說法很有道理,但其實潛藏著一個巨大的問題。

齊國的經濟學派,實際上是認可“食利階層”比如貴族的存在的,並且極大地認可食利貴族對於國家經濟的重要性的。

在齊國經濟學派的模型中,是這樣的:工商業發展,投入資本,生產產品,但是底層的購買力不足,肯定會出現商品相對過剩的問題。而這就需要一個“第三階層”,作為消費主力。

這個“第三階層”是依靠土地地租為主的貴族,他們的存在,不但從“禮法”上合理,而且從“經濟學”上也是合理的。他們不存在,那麽消費品賣給誰?消費品賣不出去,底層民眾給誰幹活哪裏有錢?

所以齊國經濟學派的理論中,是資本投入生產,底層出賣勞力,食利貴族作為消費者,形成一個穩定的三角結構。

工商業者雇用底層生產、產品賣給食利貴族、收回資金穩定生產。

這個穩定的三角結構中,食利貴族不但可以存在,而且必須存在,甚至沒有了他們,整個經濟就垮了,會導致消費不足出現財富無法再分配、底層民眾失業等問題。

而墨家學派的理論模型中,是沒有食利貴族的存在的,或者說他們是要被消滅的。

墨家學派的理論也已經基本成型,就是投資、生產、尋找市場把東西賣出去換成錢,再投資,再生產。

市場不足怎麽辦?內部土改,創造大量有消費能力的自耕農。

土地成本太高怎麽辦?搞掉土地貴族,降低成本,或者直接收取國家地租,要不然土地貴族存在,想要擴大生產就需要支付給貴族地租,導致成本增加,而增加的成本都是添加在商品中的。

內部消費還飽和怎麽辦?不去創造第三階層,而是向外找市場。楚國、越國傾銷;回來的資本再投入再生產,市場又不夠了,繼續往外找,為市場不惜開戰、航海、深入那些如今還茹毛飲血土著的地盤。

不但深入,還要依照資本的意志去改造世界,比如在控制的地區不斷進行資產階級土改,擴大有消費能力的人數,擴大資本、擴大雇工的數量,繼續擴大市場,然後反饋後繼續投資繼續生產這樣滾雪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