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五章 各取所需(第2/3頁)

但長期看,魏國必然覺得趙國做的太過分了,甚至懷疑趙國這是準備謀取魏國的土地,必然會把一場幹涉之戰加大兵力,甚至可能會調動西河之兵,力求盡快解決趙國之事。

適一直在為魏國準備這樣一種緊張的氛圍:不解決趙國,後方不穩,一旦秦、楚緩過氣來,魏國就要完。

這一次中山國的事,無異於火上澆油,魏國會覺得趙國這不僅是公子之爭,這更是要做三晉的老大、削弱魏國的力量。

墨家的謀劃都是為了墨家的將來,但說出來卻仿佛處處在為中山國謀劃。

適說的,正是中山國此時最佳的選擇,依靠魏趙之爭,一則復國,二則在復國之後能夠與趙侯保持良好的關系。

樂池的消息遠不如墨家這樣靈通,這個信息差讓樂池急不可耐。

樂池自然也有自己的考慮,如果不能趁此機會立下功勛,那麽自己的地位就不能夠提升。

自己的祖父樂羊被封在靈壽,本來就因為食子之糜的事不被魏斯信任,如此大功封在中山國靠近太行山的城邑,這已經算是冷落了。

等到魏擊繼位,吳起出走,這問題就更加嚴重。

外來的士人是否可以信任?這是一個艱難的選擇。

當年魏擊尚且是太子的時候,禽滑厘的朋友段幹木就說:士人比你們貴族要驕傲,你們有家有國,離開了家國狗屁不是。士人只有才能,天下紛爭,道不行言不用,轉身就走,秦楚齊燕哪裏都能去。

本來這是勸告魏擊要尚賢的話。

但是,隨著吳起出走這件事,這些話的味道也就變得不同了。

那些不是貴族、不是公族的士人,信不過!

樂羊被封在靈壽,樂羊不是公族,而且他的表現,實在和吳起有異曲同工之妙:吳起在魯殺妻求將、樂羊在中山食子求將。

兩個人都有將才,都有能治政以致路不遺失之能,出將入相之賢,然後兩個人都是為了功名似乎沒有親情的人,那麽這種對比之下,樂羊自己也該明白自己在魏國的政治生涯到頭了。

他是不可能再去投身別處了,自己的孫子樂池在中山國,自己滅了中山,而自己的孫子又被重用……

很顯然,樂羊已經在為自己的家族謀後路了。樂羊可以死,可以吃自己的兒子,因為那時候還年輕。

現在老了,孫子長大,已算成才,那麽自己就該為自己的孫子鋪路。

歷史上中山國復國之後的國都,正是樂羊的封地,而樂羊的孫子樂池也做了中山的相國,這並不是什麽巧合。

原本中山想要復國,取得墨家的援助這是一個極大的功勛。樂池正想以此為進身之階。

現在,墨家這邊已經松口,援助多少那再另說,可趙國內亂魏國幹涉,正是復國的最佳時機,這時候若是自己不能夠在中山,如何能夠立下功勛?

適見樂池焦急,便道:“軍國大事,情勢如火。你若是繼續乘車返回,恐怕時間來不及。墨家有商路通巨鹿,你若不嫌顛簸,正可以乘快馬返回。”

“此外,昌成、扶柳等地……情勢如何?”

這些都是些機密事,但樂池心急,也知道墨家的意思,說道:“只要船能到昌成,那麽貨物我們就能得到。”

適道:“那就好。巨鹿地,正有一批兵刃火藥和馬鐙,你若到巨鹿,墨家派人跟隨,正可接洽。”

“天下局勢雖變,可卻不能夠急躁。魏不謀趙,中山不能復國。你能夠明白嗎?”

樂池點頭道:“先生的教誨,我是可以明白的。如果魏不謀趙,那麽中山力弱,想要復國便難,徒使百姓死傷。”

適滿意地頷首稱贊,心中卻想:“若是你們在趙國內亂之前復國,我害怕魏國過於恐慌,以至於和趙國和解,放棄一部分利益……那可大大不妙。”

對於五路圍攻十面埋伏削弱魏國的毒計,適也是在走鋼絲,稍有不慎就會適得其反。

若是控制得當,可以讓魏國心急如焚,畢竟吳起入秦、楚國變革都需要時間,先把趙國解決了就好。

若是控制不當,給魏國造成的壓力太大,也可能會讓魏擊放棄一部分中原的利益,與趙國結盟,甚至出讓衛這個附庸國的部分利益。

這一切就在於一個度。

中山國復國太早,這度就過了。中山國趁著魏國幹涉趙國復國,那這個度就正好可以加劇魏趙矛盾。

魏趙矛盾加劇,齊國就只能唱獨角戲,魏韓就算出兵幹涉泗上,數量也不會多。齊國也不太願意讓魏韓染指泗上,能夠唱獨角戲以田氏家族的性子也會擔心魏韓摘果子,反而可能會不等魏韓率先出動。

只有這樣,才能各個擊破。

樂池知道墨家的手段高超,既說有商路可以通行,他便拜道:“如此多謝墨家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