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章 術業專攻效倍增(中)(第2/2頁)

制械作坊各種工具齊全,遠比那些小手工業者的效率更高,而且墨家也有管理生產的能力,將人集中起來生產正可以提升效率。

墨子考慮了一陣,說道:“他們不是墨者,又該用什麽稱呼呢?”

“工匠會。會者,同類相聚也。《車攻》曾言,會同有繹。本來我想用同業會為名,但會同二字非天子不可同用,所以便用工匠會為名。”

不同的時代,相同的東西是進步的還是反動的,是全然不同的。在生產力極度發展到行會阻礙生產力繼續進步之前,行會是進步的;當生產力發展到自由雇工工廠制的時候,行會又是反動的。

現在的生產力水平,墨家正可以組織木匠行會或是其余工匠行會。

既可以提高生產效率,又能作為墨者的後備軍,本來在適加入之前,墨者的主力就是城市手工業者。

等到鐵器工具出現後,又能快速通過行會組織傳播新技術。技術革新的速度快於行會腐朽形成利益集團的速度就行。

以墨子、斧矩斤在木匠行業的號召力,組建這樣的行會很容易。除非公輸班復生,否則無人能與之爭。

至於組成行會之後,下一步對行會組織的滲透,那就是另一說了。

也正好給秘密行動的墨者,一個公開掩護的身份。

宋國脆弱的管理能力和集權水平,根本管不了墨者,要不是墨者有紀律嚴禁去管那些貴族奪權政變的屁事,可能墨子的木門三五日就會被貴族擠破,禮物能堆成山。

宋國無所謂,可要前往那些已經開始嘗試變法集權的國家行動,再直接用墨者的身份難度就有些大。

這件事並非是關系到墨者大義的事,因而按照程序不需要七悟害齊聚商量,只要專門負責磨坊制作的這些人決定就好。

在陳訴了利害得失後,斧矩斤道:“我覺得行。相聚一起,各自分工,這些人各自繳納的賦用不了多久就能完成。完成之後,方能隨我們去建造磨坊,否則人手不夠做起來就極難。”

“再者,若這行會形成,也可以互通技巧。先生大巧利天下之物,也能讓更多的人學會。我雖木梓之術不如先生,但也算是有幾分手段,教教這些人也是可以的。”

墨子盤算一下,說道:“中!那就這麽辦。不過這事還是適出面去做,我和斧矩斤要忙著制作器物。你雖心巧,奈何手不巧,會說不會做。你這書秘啊,看似無具體之職,卻事事都要忙碌。”

適趕忙道:“若行義為了建造樂土之城,我便是行義的一塊泥坯,哪裏用我哪裏搬。弟子既然選擇留在墨家,自然無悔,做的越多方越能行義。”

墨子聽著哪裏要用哪裏搬的話,笑著微微搖頭,叫適取來竹簡,寫下巨子之令讓適負責這件事。

在竹簡的下面簽下自己名字,交由造蔑啟歲保管好,便放手不管專心去琢磨適在地上畫的或是說的那些聽起來便可大利天下之物。

這算是適第一次以真正墨者的身份,主管一件巨子交代的事。

PS:

趙簡子著名的軍公爵濫觴演說中,“庶農工商皆遂”,可見那時候工商業者也要履行軍事義務。各國情況不同,齊國的工商之鄉應該是不用履行軍事義務,但要履行軍事後勤義務。齊國的官山海政策,到現在已經出現了副作用,怨聲載道不說,大量的私營產業沖擊下,官營難以支撐,貌似歷來如此。墨子經常說中不中之類的方言,我沒記錯的話,饑困代表餓了,貌似是青島一帶的方言?中不中是河南的方言?要麽墨子整天說方言,要麽就是後世編纂墨經的弟子滿口方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