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解不開的古物迷蹤是歷史的宣言(第4/12頁)

那麽,漢代的人為什麽如此重視以玉衣做殮服呢?原來歷代帝王都渴望長生不老、靈魂不滅,這是他們一生中的一件大事。帝王們生前就費盡心機尋找長生不老藥,或者命人煉制丹丸用以養生。即使死了,他們也不放棄這種求生的欲望,希望繼續維持死前的生活。依古人的觀點,人死之後會魂魄分離,魂氣升天,形魄歸地。而怎樣才能使魂氣升天,又要形魄不腐呢?只有用玉。他們認為玉石是天地之精,有防腐功能,能使屍體不朽,玉塞九竅,可以使人氣長存。

其實,用玉殮葬的做法早在四千年前就出現了。到西周時期,喪葬用玉才形成制度,出現了放入死者口中的玉含、握在手中的玉握和蓋在臉上的玉覆面等。所謂玉覆面也叫“面幕”,即用玉石制成人的眉、眼、耳、鼻等部位,並將其綴在一塊布上。東周時期,開始在死者穿的衣服上綴一些玉,這就是玉衣的雛形。但是,帝王和權貴們過度迷信玉的防腐作用,他們死後除了身穿玉衣外,還要在胸部和背部放置幾塊玉璧,並且搭配有用玉做成的眼蓋、鼻塞、耳塞、口含,以及罩生殖器的小盒和肛門塞,即所謂的“玉塞九竅”。其中最講究的是做口含用的玉蟬,古人認為蟬只飲露水而不吃東西,是一種清高狷潔的昆蟲。口含玉蟬寓意著靈魂離開屍體,正如蟬從殼中蛻變出來時一樣。也有學者認為,漢人用玉蟬做口含,是從蟬蛻轉生而領悟再生,希望死者只是暫時死去,還能夠復活和再生。但是,美好的不朽之夢並沒有因為有玉覆體而實現,無論帝王還是貴族,他們的屍體都沒能敵得過歲月的侵蝕,最後都腐爛成了一堆白骨。

由於金縷玉衣價格昂貴,漢代帝陵比其他時代的皇陵招來了更多的盜墓賊,帝王貴族不但達不到屍體不腐的目的,就連骨架都被人焚為灰燼。直到公元222年,魏文帝曹丕做了魏國的皇帝,他認為使用玉衣是“愚俗所為也”,於是下令廢除了以玉衣隨葬的制度,有關金縷玉衣的歷史才算是結束了。

漢代燈具如何體現環保意識

燈具是我國古代的照明器具。其形狀為下有座,中有柄,上用金屬圓盤或小瓷碗燃以膏油。

漢代的燈具,是對秦以前燈具的繼承和創新。從形式上說,有座燈、吊燈、多枝燈等;從質地上說,有陶燈、青銅燈、鐵燈、玉燈和石燈,其中以青銅燈具最為多姿多彩;從造型上說,有人物形象、動物形象、器物形象等。

兩漢的燈具不僅外觀好看,種類繁多,而且在設計之中加入了環保的意識,體現了科學和藝術性的高度統一,顯示了勞動人民的高超技藝。

在當時,燈具的燃料主要是動物油脂,雖然實現了照明功能,但有一些沒有完全燃燒的炭粒和燃燒後留下的灰,造成室內煙霧彌漫,汙染了室內的空氣和環境。因此漢代的座燈大多設計有導煙管,並在燈體內貯入清水。當燈燃燒時,煙塵通過導煙管溶入體腔內的清水從而實現了環保功能。大部分象形燈具都用身體中的某一部分作為導煙管,如人的手臂,牛的雙角,鳳、雁、鵝的頸部等。

儲水濾煙環保燈具是我國漢代燈具在功能方面最先進的發明創造。而西方油燈直到15世紀才由意大利的達·芬奇發明出鐵皮導煙燈罩,可見漢代燈具設計的科學性和先進性在世界燈具史上的地位。這類富有環保意識的燈具在考古工作中連接不斷地被發現,而且分布的地域由北到南,由東到西,十分廣闊。

西漢中山靖王劉勝的妻子竇綰的墓葬中發掘出一盞長信宮燈。長信宮燈就是一項防治燈具汙染環境的巧妙發明。這盞燈具的造型是一個雙膝跪地的宮女,左手托著燈座,右手伸入燈罩。燈具通高48厘米,通體鎏金,至今仍然燦爛發光。這盞燈具設計、制作都非常精美靈巧,它的燈盤、燈座和執燈宮女的右臂、頭部,都可以拆卸,燈盤中心有一根釬,是用來插蠟燭的。燈罩和燈盤能夠隨意開合,這樣就可以根據人們的需要,隨時調節燭光照射的亮度和角度。宮女的右臂實際上是煙道,它與宮女的身體連通,雙膝跪地的宮女下部底層設水盤,這樣,燈煙通過宮女右臂、身體、進入底層水盤,經過濾以後,去掉燈煙中的塵埃和異味,排出的是比較幹凈的煙,從而減輕了燈煙對室內環境的汙染,避免房屋墻壁,室內器物被熏黑。

與長信宮燈類似的漢代燈具,在考古工作中陸續有所發現。1980年5月,在江蘇邗江甘泉山出土了東漢錯銀飾銅牛燈。該燈通高46.2厘米,燈盞承接在牛背中的圓形座基上,牛頭頂部有煙筒直上而後彎曲與燈罩相接,牛腹是空的,可以儲水然後過濾煙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