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篇 娛樂與文化,接地氣才有收視率(第2/11頁)

二、山水之樂也是家國情懷

那些被貶謫的士大夫,雖然還沒有脫去公務員的身份,尚有閑職傍身,但已經遠離政治中心,精神上和布衣沒有太大的差別。他們一邊遊歷四方,一邊替社稷擔憂。

宰相寇準被貶地方任職時,常以旅遊來寄托郁結心懷的政治苦悶與邊患未平、社稷未固的憂思。他在遊河陽(今河南孟縣)河心亭時,不僅遊而不能忘情,而且更添憂愁。他在《書河上亭壁》中寫道:“峰闊檣稀波渺茫,獨憑危檻思何長,瀟瀟遠樹疏林外,一半秋山帶夕陽。”

慶歷年間,範仲淹任參知政事(副宰相),立即提出10項政治改革主張,主持“慶歷新政”。但因頑固派阻撓,新政未能實行。被貶謫的範仲淹登上嶽陽樓,寫下千古名篇《嶽陽樓記》。在對湖光山色進行精準而美妙的描寫後,範仲淹發出這樣的感嘆: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他對人生修為的態度;“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是他的政治理想和抱負;“微斯人,吾誰與歸”是他傷感的嘆息。

另一位變法人物王安石,罷相後退居江寧(今南京)半山園,依舊關心新法。他的大量旅遊、登臨之作,如《旅思》《登飛來峰》《遊褒禪山記》《郊行》《泊船瓜洲》《桂枝香·金陵懷古》等,都表現出他在旅遊觀景中的政治情懷。

比如,王安石鄞縣知縣任滿,返回故鄉時路經杭州,寫下《登飛來峰》,寓意立志變法革新之心未變: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陸遊在宦海沉浮中,時而仕時而隱的生活使他的足跡遍及福建、江西、浙江、江蘇、四川、陜西等省。

陸遊志向高遠,恢復中原的抱負常使他魂牽夢繞,常感流光易逝,報國無門。他行走過半個中國,山水越美越使他難忘匹夫之責。陸遊晚年蟄居山陰,在山明水秀,風景絢麗之處,處處留下他的足跡,並以大量詩詞描述故鄉風物,但他始終不忘國家統一大業。直到彌留之際,仍留言“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辛棄疾一生仕途幾次沉浮,甚至生平所有的各種名銜全部被朝廷削奪得幹幹凈凈。他在瓢泉過著遊山逛水、飲酒賦詩、閑雲野鶴的村居生活。瓢泉田園的恬靜和當地村民的質樸使辛棄疾深為所動,寫下了大量描寫瓢泉四時風光、世情民俗和園林風物、遣興抒懷的詩詞。

66歲那一年,辛棄疾被啟用任鎮江知府。這位期望北伐抗金的老人,登臨北固亭,感嘆時光已逝,報國無門。他憑高望遠,撫今追昔,寫下了《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這篇傳唱千古之作: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台,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裏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名士們也總是可以從山水這本“無字之書”中,追求真知卓識,領略自然與人生的意義。

程頤的老師周敦頤,晚年退居廬山蓮花峰下。面對滿池蓮花,他能體悟到景物教給人們的為人之理:

晉陶淵明獨愛菊;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

周敦頤在《愛蓮說》中借景寓意,在贊美蓮花品格的同時,諷喻追求富貴顯達的世俗風尚,表現了不願與世沉浮的情操。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鞏,一生極愛風景名勝之旅,僅在濟南就遊樂舜泉、趵突泉、金絲泉、大明湖等幾十處景致。他在《城南》中寫道:雨過橫塘水滿堤,亂山高下路東西。一番桃李花開盡,惟有青青草色齊。

曾鞏通過桃李之花容易凋謝與小草青色長久相對比,暗示了這樣的一個哲理:桃花、李花雖然美麗,生命力卻弱小;青草雖然樸素無華,生命力卻很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