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7章 範文程的計策

距離聊城一百裏臨清州,因其位於運河邊極佳的位置,在大明朝成為一個運河邊的都市,其繁華之處不亞於省城濟南。

作為漕運的中轉站,每年都有數百萬擔的糧食經臨清轉運北京,在臨清設有常盈倉常年儲藏糧食達數十萬擔之多,又設有鈔關對運河上來往商船征稅。無數的商人蜂擁而來,在臨清開設店鋪經營生意,臨清也因此成為運河畔繁華大邑,常駐人口達三十萬之多。

而臨清州經歷了永樂年間的擴建之後,新城老城連接一起方圓二十裏,從規模上也遠比一般府城大的多,聊城根本無法與之相比。

當然經歷了明末的亂局之後,常盈倉的倉儲早已當然無存,昔日的繁華也蕩然無存。大明失去了首都,自然也不用再向北方運送漕糧,運河也失去其意義,而沒了漕運,臨清州便迅速的沒落下來,只是兩年時間,昔日熱鬧景象已經不再。

原本聊城相對濟南已經靠北,臨清更是太過靠近天津,會使後勤補給線拉的太長,所以陳越一開始就沒有做攻占臨清的打算。

滿清朝廷決定主動攻擊明軍之後,便迅速的出兵南下,以臨清為大本營,和明軍對恃。

臨清州的百姓全部被清軍驅出,騰空了城池作為大軍的駐地。每日都有百姓哭哭滴滴的攜家帶口往四下鄉野遷移,臨清到聊城之間百裏的道路兩邊到處都是倒伏的屍體。

清軍主力占據了臨清城,三萬騎兵數萬匹戰馬卻不易呆在城內,於是城關的房屋也均被清軍征用,辟做大軍的營房,整個臨清州完全成了一座大兵營。

而大軍的主帥正是滿清攝政王多爾袞。

形勢總是變化的太快,讓人反應不及。兩年多以前,大清的形勢還無比的好,那時清軍破關而入輕松占據北京,擊敗數十萬闖軍把李自成趕得丟掉老巢南竄,兵不血刃攻占數千裏的土地,大明軍隊官員紛紛來投,阿濟格多鐸兩路大軍飲馬長江,滅亡大明一統天下仿佛指日可待。

可誰曾想,轉變總是來的太快,兩路大軍竟然被南明殘軍以水攻之策打了個落花流水,數萬八旗勇士沉屍水底喂了魚鱉,這也使得大清國力銳減。

大清立國之基便是十余萬精銳的八旗兵,而南下伐明時動用了三分之二的八旗主力,在揚州、蕪湖兩場大戰,八旗主力折損了四分之三,一半的八旗精銳葬身沙場,這對大清來說是難以承受之劇痛!特別是其中更有四萬余滿洲八旗,個個都是征戰沙場的精銳。

伐明失敗後,滿朝大震,放棄北京撤回關外的甚囂塵上,好在很快,豪格和博洛鰲拜等將率領兩萬余八旗輕松擊潰了二十萬北伐的明軍,降者大半。這讓滿清朝廷意識到明朝還是那個明朝,孱弱一如既往,前兩次的失敗只不過是八旗兵不習水性中了奸計罷了。撤退關外的呼聲才漸漸停止。

入關以後,見識了關內的繁華,已經沒有多少人願意回到遼東那種苦寒之地。而且即便肯回去,收復舊土之後的明朝就能夠放過大清嗎?還不是繼續陷入無休止的苦戰?而失去了關內的土地人口,滿洲貴族又不得不過以往那種苦兮兮的生活,這種情況沒有多少人願意。

所以很快滿清朝廷便統一了認識,那便是繼續留在關內,即便攻滅不了大明,至少也得像幾百年前宋金時那樣占據北方!

然而打擊總是一波接著一波,在多爾袞夥同孝莊太後挫敗了豪格的奪權之後,原本想著能夠重整旗鼓繼續伐明。誰知道察哈爾蒙古又起了變亂,滿清朝廷夥同親附滿清的科爾沁蒙古合力把叛亂鎮壓了下去。而就在此時,山東暴民在前明士紳的煽動下暴起,各路暴民紛紛而起殺官造反,山東大部分城池很快淪陷。

八旗主力需要留在北京震懾蒙古,滿清不得不派明朝降官洪承疇為督師,統領各處綠營兵鎮壓叛亂。好在這個時候南明也出現了變故,順賊和西賊合流出川,湖廣江西各地陷入烽火。

洪承疇還算給力,率領吳三桂、唐通、白廣恩、馬科等降將,率領漢軍旗以及十多萬綠營兵橫掃了黃河北岸,鎮壓了山東各處叛亂,只有登州一隅未曾收復,其他北方各處重歸大清治下。

然而誰曾想到,南明崇禎竟然重新啟用了守孝的陳越,而陳越一出山很快便平定了西賊之亂,斬殺了匪首張獻忠。然而竟然趁著冬天突然出兵北伐攻入山東。而偏偏這個時候,綠營降將姜瓖造反,山西的前明士紳百姓紛紛暴起,山西一省糜爛。剛剛解決了蒙古的滿清大軍在多爾袞的帶領下攻打大同,試圖平定山西之亂,根本無法及時支援山東的綠營兵。

更讓人想不到的是,陳越指揮的明軍戰鬥力十分強悍,先後收復了山東各府縣,陳越率領一支偏師入膠州,逼降唐通解了登州之圍。而洪承疇在濟南犯下了致命的失誤,致使濟南丟失十多萬綠營兵孤立無援陷入崩潰。大好的山東局勢一朝盡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