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1章 繼統之爭(第2/3頁)

圍繞著儲君之爭,東林黨人和萬歷以及鄭貴妃進行了多達幾十年的爭鬥,“妖書”、“梃擊”、“移宮”一系列的事件發生。經歷了東林黨人堅持不懈的鬥爭,神宗和鄭貴妃希望立福王朱常洵為太子的圖謀才化為泡影。

所以,東林黨和福王一系是有深仇大恨的,錢謙益等人害怕福王朱由菘登基之後,會對東林黨進行報復。

而史可法本身也是東林黨一員,他是東林黨重要成員左光鬥的弟子,和東林黨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從心理上也對擁立福王有所顧忌。

錢謙益以“立賢”為名,到處遊說,提議迎立潞王朱常淓。但是史可法心裏,卻還是認為應該按倫序立神宗的兒子。朱常淓是神宗的侄子,在血統上偏遠,史可法擔心舍親立疏會引起更大的風波。

然而南京群臣大都支持錢謙益,群起而立潞王。無奈之下,史可法暗自決定前往浦口同鳳陽總督馬士英商量在桂王和福王之中選立一個。因為馬士英是鳳陽總督,江北的軍隊如高傑黃得功劉良佐等部都受他的節制,權勢頗大。

而對馬士英來說,這也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參與了擁立,立有擁立之功,以後他將是史可法之下第二人,入閣拜相不在話下。

史可法和馬士英密商的結果是,以親以賢,惟桂乃可。福王和桂王都是神宗的子孫,而福王人品能力比不上桂王,所以立桂王最為合適。至於神宗的另一個兒子惠王朱常潤迷信佛教,不懂世事,不在考慮之列。

二人商議之後,由史可法給南京群臣寫信,邀請他們到浦口議事,共同做出迎立桂王登基的決定。按說,這個折中方案,既迎合了東林黨人不願立福王的心思,又保證了由神宗的兒子登基,可以說照顧到了方方面面的需求。但是南京的東林黨人非常的傲嬌,他們認為馬士英不過是一個地方督撫,無權召開朝議,拒絕來浦口議事。事實上東林黨人是想把馬士英排擠出擁立皇帝的陣列,為的是將來權力之爭。

被南京群臣鄙視之後,馬士英無可奈何,只能灰溜溜返回鳳陽。

然而讓馬士英意想不到的是,就在他往浦口見史可法的時候,他的老窩鳳陽發生了大變。事情的起因是鳳陽鎮守太監盧九德,鎮守太監是總督之下第二號人物,位高權重。關鍵是盧九德曾經侍候過老福王朱常洵,和福王朱由菘關系密切。

眼看著帝位即將旁落,福王朱由菘自然不會甘心,秘密聯系了盧九德,然後由盧九德出面,說服高傑劉良佐黃得功等將支持福王繼統。

在江北四鎮中,劉澤清受東林黨人的誘惑早早的表態,支持東林黨選擇的潞王。高傑劉良佐和黃得功則無所謂,按照大明文貴武賤的傳統,他們只是地方的將領,距離中樞太遠,誰當皇帝根本輪不到他們做主。可是盧九德代表福王而來,輕易的就說服他們,同意一起擁立福王。

對高傑等人來說,立有擁立之功將會使他們地位劇增,福王登基之後必然會犒賞他們,封賞爵位不在話下,從此他們將從普通的總兵上升到一鎮軍閥。

馬士英回到鳳陽之後,震驚的發現鎮守太監盧九德已經說服了高傑等人,高傑和劉良佐甚至帶著軍隊趕到了鳳陽。眼看著手下大將全部自行投向福王,馬士英知道若是自己再堅持和史可法的協議的話,就會被手下架空、進而被淘汰,權力的欲望使得他顧不得什麽信義,立刻向福王表態宣誓效忠。

而對於福王來說,支持他的勢力有武將(高傑、劉良佐、黃得功),有太監(盧九德),恰好缺一個文官重臣,於是非常高興的接納了馬士英。

而此刻,史可法卻還蒙在鼓裏,他還給馬士英寫信,說福王“貪、淫,酗酒,不孝,虐下,不讀書,幹預有司”七不可立的理由。

和優柔寡斷的史可法相比,馬士英隨機應變的能力要強得多,他立刻意識到現在對自己來說,是一個千載載難逢的機會,可以使得自己走到人臣的巔峰。史可法的來信把福王罵的一錢不值,等於把權力的劍柄交到馬士英手中。有這封信在,史可法就已經失去了福王的信任,在未來的朝廷中將再也沒人能和自己抗衡!

馬士英立即以鳳陽總督和三鎮的名義正式給南京鎮守太監韓贊周去信,宣布擁立福王朱由菘。當南京眾大臣被韓贊周邀請到家裏傳閱馬士英的書信時,眾人大驚,復又大怒,可是驚怒之後卻無可奈何。因為他們手中根本沒有兵權,當然他們也可以聯合劉澤清左良玉甚至江浙的軍隊擁立其他藩王,可那樣勢必造成大明的分裂,這是所有大臣都不願看到的。

當然,這時心裏最郁悶的當屬史可法了,從北京陷落到消息傳來現在將近一月,他的優柔寡斷,使得他失去了擁立皇帝之功,造成了皇帝由軍閥擁立,若按照原本歷史的發展,史可法這個南京朝廷文臣之首,會因為擁立的失策後來被排擠出了南京朝廷,被馬士英趕到了揚州督師。而朝堂上馬士英和以錢謙益為首的東林黨人又進行了一輪又一輪的黨爭,直到弘光小朝廷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