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1章 繼統之爭

當然,若論打仗陳越自然不會懼怕高傑劉澤清之輩,不過畢竟手下只有一千余騎兵,當前最重要的任務是接了崇禎往南京,不能耽擱時間。

因為按照陳越記憶中的歷史,北京陷落之後,史可法和馬士英等人擁戴福王朱由菘登基,建立了弘光朝廷。

陳越不知道現在朱由菘登基沒有,他能做的就是盡快接到崇禎,最好是在朱由菘即位之前趕到南京,否者一旦朱由菘當了皇帝,崇禎將無可奈何,自己這一番辛苦也將徹底失敗。

黃河滔滔,流向東南,在淮安匯入淮河,往東流入大海。這條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在歷史上多次改道,眼下的河道並非是後世的由河南經山東流入渤海,而是從曹縣往東南經徐州直至淮陰,萬歷年間,潘季馴治黃河,修築了從曹縣徐州至淮陰的大堤,在淮陰黃河水大部分流入洪澤湖中,少部分往東流入大海。

不過常年泥沙淤塞嚴重往大海的河道幾乎廢棄,黃河水全部匯入洪澤湖,形成了浩蕩數百裏的湖泊。陳越派人沿著廢黃河往東探查,發現河床遠遠高於兩岸,河流狹窄之極,頂多行走小船,海船絕對無法通行。海船到了之後也必須下船沿著陸路前往淮安才行。

至於徐州一帶的明軍,據查,徐州確實駐有高傑軍,不過眼下高傑軍的主力卻不在徐州,徐州城內只有少部分兵力駐守。

陳越知道弘光朝廷是高傑黃得功劉澤清四鎮所立,高傑肯定是帶兵南下,保著福王朱由菘登基去了。陳越頓覺時間的緊迫,匆忙帶兵沿著黃河北岸前進,他要迅速趕到海邊,去接從海路而來的崇禎。四月八日自天津出發,今日已經是四月二十日,不知道一切來不來得及。

……

陳越不知道的是,早在他帶兵剛從天津出發時,北京陷落的消息已經傳到了南京。

三月上旬,南京接到了崇禎的勤王聖旨,南京兵部尚書史可法立刻調集南京的軍隊出兵勤王。四月初,史可法帶兵渡過長江到達浦口,北京陷落的消息已經傳來。四月八日,淮安巡撫路振飛通過塘報宣布了北京陷落之事。

既然北京淪陷,勤王已經沒有意義,史可法遂駐紮在浦口,焦急的等著北方的消息,他要確認崇禎是否還活著。然而各種消息紛紛而來,有的說崇禎殉國,也有的說崇禎已經沿著海路南下,眾說紛紜、莫一是從。

幾日後,原大學士魏炤秉從北京南下,逃到了浦口,證實了崇禎自焚殉國的消息,史可法徹底死心。

既然崇禎身死,國不可一日無君,必須從藩王中挑選一人登基稱帝。史可法身為南京兵部尚書,南京文臣之首,挑選藩王登基的事情當然著落在他的身上。

在這裏,有必要介紹一下南京方面的情況。南京作為大明兩京之一,和北京一樣設有六部都察院禦史台等各個衙門,政府機構完全和北京一樣,甚至各部官員的品級也和北京完全相同。只要新帝登基,南京政府機構立馬可以運轉。當然,此時的南京沒有內閣,所以掌握兵權的兵部尚書就是文臣之首。當然另外還有兩個管事的,一個是南京鎮守太監韓贊周,另一個是南京守備忻城伯趙之龍,和兵部尚書史可法一起是南京三巨頭。

當然史可法文官的身份,使得他的地位遠在韓贊周和趙之龍之上,可以說由哪個藩王即位可以由史可法一言而決。

按照血統的遠近來算,崇禎殉國,理應由他的兒子繼位。可是崇禎的三個兒子都淪陷在北京無一逃出,而崇禎也沒有兄弟在,不過崇禎祖父神宗朱翊鈞倒是有其他子孫在。比如福王朱由菘,惠王朱常潤,桂王朱常灜。另外潞王朱常淓是神宗的侄子,血脈也不算太遠。

從倫序來說,應該先考慮福王惠王和桂王,而三王之中,福王則最為合適,因為福王的父親老福王朱常洵是神宗的第三子,惠王是第六子,桂王則是神宗第七子。而且福王朱由菘和崇禎同輩,由他登基可以援引兄終弟及繼統,而惠王桂王都是崇禎的叔叔,則不是太合適。

所以一開始,史可法的心裏是偏向福王朱由菘做皇帝的。而當時一些有識之士也都主張有朱由菘繼統,比如淮安巡撫路振飛,給史可法的信裏就贊成福王繼統。給事中李清、章正宸,進士鄭元勛等也持同樣的態度。

可是南京的大部分官員卻反對福王登基,因為歷史的原因,南京六部的官員大部分是從北京貶謫而來,大部分都是在崇禎朝失勢的東林黨人。比如兵部侍郎呂大器、戶部尚書高鴻圖、右都禦史張慎言,詹事府詹事姜曰廣等,而在籍的原禮部侍郎錢謙益則是東林黨的黨魁。

錢謙益兩次從老家常熟趕往南京,面見史可法,強烈反對福王登基。原因是朱由菘的祖母是備受神宗寵愛的鄭貴妃,神宗喜歡鄭貴妃的兒子老福王朱常洵,多次打算廢掉崇禎父親光宗朱常洛的太子之位,改立老福王朱常洵為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