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繞過非洲

在確定了攔截大明艦隊的只有帖木兒國之後,大明對交易點的掠奪稱得上是非常文明的,因為大明對所有的產業都進行了細致的甄別,屬於忽魯謨斯和黑羊王朝的大部分產業都沒有動。

但是即便如此,忽魯謨斯的賽夫丁也很怕沙哈魯跟他秋後算賬,主動拿出了近五萬兩黃金,將自己的小兒子與一幫親近大臣的後代安排進了大明的艦隊。

這些財富與人手,也算是他們為自己的以後留下的一條退路。

朱瞻基雖然無意保護他們,但是有了插手這裏的機會,他也不會放過。

這些人只要在大明的手裏,以後隨時都有插手這裏的機會。

至於黃金,朱瞻基從來都不放在眼裏。五萬兩黃金對個人來說,是一筆很大的財富,但是對一個國家來說,只不過是九牛一毛。

以後世的黃金價格來說,五萬兩黃金不過是一噸半而已,最多也就是三億多人民幣。三億人民幣對一個人來說很多,對一個國家來說,卻不值一提。

整個大明流通的黃金,隨隨便便都有百萬兩黃金。何況對一個國家來說,黃金不過是社會財富的一個衡量標準,並不是這些黃金能夠有多大用處。

大明如今雖然國庫不算充裕,但是僅僅一個北明山銅礦,每年都能產出黃金十幾萬兩,等南洋和南洲的金礦開始開發,以後每年的黃金產量能達到百萬兩以上。

所以,也不會貪圖他們這一點黃金。

賽夫丁當然也看出了這一點,所以不怕朱瞻基有什麽壞心思,他們每次交易的貨物的數量,都不止這個數了。

朱瞻基將他們安排進艦隊,當然不是要隨著他一起前往歐洲,而是安排他們以使節的名義,前往大明。

下西洋的艦隊,在這裏就要徹底分開,除了前往歐洲的艦隊和與歐洲貿易的貨物,其他的貨船都要返回去。

在南洋和印度,包括這裏交易的財貨並不少,許多貨船都已經滿載,不需要再去跟歐洲貿易了。

經過仔細的盤點,大部分貨船都要原路返回大明,前往歐洲的艦隊以軍艦為主,滿載香料,瓷器,茶葉,絲綢,鐵器的貨船,只剩下了不到一百艘。

為了護送這些貨船返回,海軍會抽調兩個軍衛一萬一千人護送這些貨船還有一些商人返回,而這些人,全部交由朱瞻基的大管家金闊領軍。

金闊是首領大太監,在以前的太監的行列,與鄭和是同一級別,地位夠高。

更主要是他忠心耿耿,這次在忽魯謨斯搶了十幾萬兩黃金,還有比這些黃金更值錢的貨物。

再加上在印度的交易,返回的艦隊滿載的財貨超過百萬兩黃金,所以必須要一個值得信賴的人運送。

而且朱瞻基暫時不會回國,也需要一個心腹回去幫他盯著國內,金闊是最合適的人選。

除了金闊,孫林這次也會返回。他掌管咨情司,工作的重心是監管大明內部與周邊各國。

歐洲那邊太遠了,還沒有到發展觸角的時候,所以,他留在大明,能發揮更大的作用。

當朱瞻基把這些瑣碎的事務都安排好的時候,鄭和他們也從天方回來了。

他們回來的時候,從馬穆魯克王朝也帶回了一些會講西語的商人,朱瞻基也全部收入了艦隊之中。

而隨隊前來西域進行貿易的大食人,幾乎全部隨商隊返回。

四月底,艦隊再次從忽魯謨斯出發,這一次,要一路南行,繞過整個非洲大陸,前往歐洲。

如今的艦隊只剩下了三萬海軍,兩萬兩千幼軍,一萬一千羽林衛,還有數千其他人員,總人數從當初的將近十萬,變成了七萬多。

不過,除了減少了一萬七千海軍,戰鬥力最強的幼軍和羽林衛都依舊隨隊,戰鬥力並沒有降低。

艦隊雖然少了兩萬多人,少了近三百條船,但是剩下的船只大部分都是戰艦,而且留下的七萬軍隊都是精兵強將。

從此地開始,艦隊不再分兵,只會分成前營,中營,後營,綿延上百裏,一路西行。

前營的船只配備分為兩大類,一類是速度快的,一類是吃水淺的。

因為前營除了要勘測水域,探索航線,還承擔著沿途交易,大陸,島嶼的探索任務。

至於中營和後營,以貨船和護衛艦為主,航速會慢一些。

從波斯灣前往非洲南角,這將會是整個下西洋旅途中最艱難的一段行程,艱難程度還要超過前往南洲的行程。

因為印度洋的洋流方向是順時針,而從四月開始,風向也是西南風。

也就是說,整個艦隊不僅要逆風,還要逆水。只有過了赤道線之後,才會轉成逆風順水,航程會輕松一些。

要是後世,朱瞻基絕對不會選擇這條航線,但是現在沒辦法。因為如今的船只沒有抵抗大風和大浪的能力,只能沿著海岸線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