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百七十八章 從此以後,你便是大秦的皇帝(第4/4頁)

蕭文奎還在世的時候,經常拿自己從史書上所得出來的感悟教導蕭如薰,告訴他有些事該怎麽做最好,有些地方該怎麽處理才不會犯前人犯過的錯誤。

蕭文奎不僅僅只看正史,對一些爭議比較大的野史也看得津津有味,自己一個人思考,寫下了很多讀書筆記,他去世之後,這些讀書筆記被交給了蕭如薰,蕭如薰看後受益頗多。

於是蕭如薰意識到,不管理政務的太上皇所存在的意義,不僅僅是一根定海神針,給天下人以安穩,幫助新皇帝度過最艱難的適應期,也在給新皇帝留下一些什麽東西。

他終有一日會死去,未來會變成什麽樣,他不知道,他想要給振邦留下更多,甚至給第三代皇帝留下更多,但是他不知道留下什麽東西比較好。

如果說是國土和國力,他留下的已經夠多了,對於現在的大秦來說,停下腳步將現有的國土消化掉就是最重要的工作了,那麽其他的一些政治遺產,還有經濟遺產,他覺得自己已經不能做到更好了。

他留給振邦的是一個穩定繁榮發展的強大國家,大秦的強大超越歷朝歷代,蕭如薰不覺得自己可以做到更好了。

但是他還想留點什麽東西下來。

看到了蕭文奎留給他的讀書筆記之後,蕭如薰意識到了他該留點什麽更有意義的東西給振邦和後代子孫。

把自己當作一個當代人,他已經改寫了歷史,但是未來是否會發生他不願意看到的事情,他不知道,但是可能是一定有的。

所以,為了讓這種可能性變到最小,他需要將自己身為一個五百年後的來人最大的也是最沒用的優勢留給後代子孫。

所謂對未來的預知和見識。

這是今人唯一可以說比古人要更厲害的地方,站在歷史的高度上,他能知道未來五百年可能會發生什麽,即使這是一個被他改變過的世界,但是總有一些東西不會改變。

蕭如薰覺得,自己有必要留下一點東西給振邦和後代子孫。

於是,從定居到萬壽宮之後的半個月之後,蕭如薰就開始奮筆疾書了。

他打算用很長的一段時間將他所知道的未來用一種比較舒服的易於接受的方式告訴振邦。

他覺得,他所知道的這些事情或許比他打下來的國土更有意義一點。

因為對現在他所創造的一切,他還有諸多的擔憂,而他所擔心的這些事情,似乎正在漸漸變成現實,他畢竟不是在革命,他在創造的是一種可能,一種以他自己為代表的可能。

而他一旦不再成為代表了會發生什麽?

蕭如薰不太敢往深處去想,可是他不得不去想,他不去思考那樣的未來。

即使他不願意看到那樣的未來。

地主兼並土地會重新出現嗎?

地方勢力擡頭會不可避免嗎?

國家會逐漸腐朽,國土會逐漸喪失嗎?

蕭秦帝國終將被覆滅,並且在一片廢墟之上,點亮共和國的光輝嗎?

以前一切他不想去考慮的事情,現在空下來了無所事事了,心裏忽然全部都是這樣的猜測了。

他到底是開創了一個時代,還是開了歷史的倒車?

他開始反思自己的所作所為,他到底有沒有為未來的某種可能奠定基礎?

思考的結果是,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