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七十三章 前田利家覺得頭疼不已

這下子前田利家和德川家康也不知道該用什麽理由反對了。

之前下面的反對聲很大,天皇那邊的反對更劇烈,但是現在情況就不同了,一仗打下來,反對的人也不敢說話了,本來就不反對的人更是大力鼓吹認慫為上,以後再行考慮。

豐臣氏和德川氏考慮到蕭如薰已經成為皇帝,沒了掣肘,是否開戰全在他的決定。

不要說什麽剛剛立國,真要惹惱了他,他一言不合派兵來打,玩一把任性,大家都要倒黴。

於是他們秘密磋商五次,最終也決定采用兩面政策,即對秦稱臣,對內依然自稱天皇。

這是前明時代大家共同認可的遊戲規則,我尊奉你為主,但是我在自己國內稱王稱霸你不能幹涉。

他們認為蕭如薰還是和以前的皇帝一樣,要面子,不要裏子,話說的狠,但是行為就沒有那麽狠了。

只要天皇表面稱臣就可以,內裏,還是日本的天皇。

於是他們正式照會秦使,表示願意接受大秦皇帝的要求。

對外,他們答應了秦使的要求,去帝號,脅迫哭哭啼啼不願答應的天皇自稱日本國王。

但是對內,天皇還是自稱天皇,還在秦使離開之後給天下諸侯秘密發了詔書,細數大秦對日本的“淩辱”,號召大家記住今日的仇恨,努力發展自身,以期未來“奪回天皇”。

這個詔書基本上每一個有足夠實力的大名手上都有一份,德川家康也不例外,每次不同名目的聚會上,德川家康總會要求人們將這份詔書讀一遍,把仇恨記的更加深刻一點。

現在還不能和秦軍爭鋒,但是他們終究只有兩萬人在日本,其他的都在本土。

之前秦軍的一場出動十幾萬人的西南大戰德川家康也在關注著,當時他的心就怦怦直跳,如果秦軍戰敗,十六萬大軍覆滅,那麽他們幾乎可以立刻出兵石見,然後收拾掉豐臣氏,獨霸日本。

但是事與願違,一個月之後他得到準確的消息,秦軍戰勝了,那個敢於反抗蕭如薰的土司被幹掉了,全家都被幹掉了。

這場戰役讓德川家康進一步的看到了秦軍的實力,別看秦建國才一年多,但是秦的實力實在不可小看,畢竟是那麽大一個國家,他現在都覺得當年豐臣秀吉描繪的美好未來有點可笑。

秦軍是這樣容易就能打敗的嗎?

北京是那麽容易就能進去的嗎?

現在他們還在本土被死死地摁住,就更不要談什麽別的戰略了,不把本土奪回來並且統一,還談什麽對外進擊?

日本的確是太小了,渴望更廣闊的領土是一個合格的領導者應該具備的眼光和目標,但是,當這個目標的對象變成一個龐然大物的時候,德川家康覺得就應該理智的思考一下這樣做到底劃不劃算。

七年埋頭發展,到頭來還是不如人家立國一年的戰鬥力,還有什麽好說的?

德川家康覺得只要能把石見拿回來,然後再努力一點把豐臣氏滅掉,統一日本建立一個穩定的政權,那就夠了,就別無所求了。

只要大秦不打日本的注意,他就高興的不得了了。

準確的說,得知秦軍在播州之役中大獲全勝的消息之後,德川家康的目標就已經變成了保全領土不求外物了。

一如眼前這些大名們,原先剛剛受辱的時候,他們一個個讀起這份詔書都是義憤填膺眼含熱淚的模樣,但是現在呢?

現在侮辱依然還在,但是他們已經沒有了最開始的義憤填膺。

他們已經感覺到了大秦強大的實在是太可怕了。

在這樣的國家面前,退避三舍自保已經是最好的結局,就和朝鮮一樣,做大秦忠誠而堅定的狗腿子,之前國家兩次遭遇劫難兩次都是宗主國幫忙收拾的。

大秦好像也完全不打算吞並朝鮮一樣。

有這樣一個國家作為榜樣,不得不讓不少理智派大名或者是悲觀派大名產生不願爭鋒的想法,不願意繼續花錢搞軍備,只想著更加努力的發展地方經濟,不想繼續和秦軍為敵了。

持有這種想法的人在德川家康的陣營裏比較多。

因為他們都是當年未曾參與朝鮮戰役,只是在後來明軍登陸之後遭到了一些損失,損失不大,受到的打擊也不大,血海深仇也談不上,這些人容易搖擺。

而相反,豐臣氏的那群大名裏面,很多都是和在朝鮮之役中戰死的人沾親帶故的。

因為豐臣秀吉當時主要征調的就是他們這些軍隊,在朝鮮之役期間,他們不少人都和當年的大明現在的大秦有血海深仇,就更不要說和當年的主帥現在的秦皇蕭如薰了。

講和?認慫?這完全是難以想象的。

他們最想殺掉的是德川家康,第二個想殺掉的就是蕭如薰。

吳惟忠亮肌肉之後,德川方面是全部偃旗息鼓認慫,豐臣方面大部分認慫,繼續叫囂的頭鐵俠全是豐臣一方的死硬分子,他們還在德川氏與豐臣氏之間攜手脅迫天皇下詔書的時候試圖暗殺德川家康和豐臣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