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四十五章 治蝗(上)(第2/2頁)

蕭如薰在派人做氣候變動考察的同時,也派了相當一批幹練的年輕官員從庫房裏調出歷年來治蝗的書籍,從中找到治理蝗蟲的方法,並且搜集蝗蟲發生的規律和主要發生地,以及主要肆虐地點。

花了一個月的時間,治蝗小組總結出了蝗災易發生的地點、時間和規律。

他們總結出,蝗災往往大規模爆發於大旱之後,爆發點多在黃河中下遊區域,遠多於長江流域和長江以南的爆發數,爆發時間一般在五月至八月最猖獗,也就是夏秋之間。

夏蝗以農歷五月中至六月上旬最盛,秋蝗以農歷八月上中旬為最盛,農歷六七月是夏秋蝗災並發的時期,它們很精明,在作物長勢最茂盛和快要豐收的時候誕生,將百姓一年的心血和口糧吃得幹幹凈凈,揚長而去。

蝗蟲吃的不是農作物,吃的是人。

治蝗小組進一步總結出,蝗災的分布以黃河下遊為最多,尤其是河北、山東、河南三省,華中以南,蝗災漸少,到了東南沿海,幾乎沒有。

古籍上記載旱極而蝗,治蝗小組因而認為蝗蟲需要在比較幹旱的環境下生長成災,雨量充沛氣候濕潤的地方反而不適合蝗蟲的生長,所以黃河流域每次幹旱之後屢遭蝗災。

古籍上還記載蝗蟲在土壤裏由幼蟲生長為蝻,又從蝻變為蝗,所以治蝗小組認為蝗蟲應當是把蟲卵產在土壤裏生長,喜歡幹旱,冬春不長夏秋長,所以性喜溫暖。

換言之,一旦某一地區出現了嚴重的旱災,那麽第二年很有可能會出現蝗災,蝗蟲會在那裏生長,長成之後率先吃掉那裏的莊稼,然後轉戰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