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七章 簡單的軍人

蕭如薰被封為鎮南侯,世鎮緬甸的消息很快就在東南亞的小國中還有緬甸的明軍中傳播開來,小國們各有各的想法,暫且不表,單說明軍中各軍隊的想法就相當的復雜。

蕭如薰在大明各地方軍隊中的地位是很特殊的。

從萬歷二十年開始,蕭如薰就從寧夏本地的軍官世家中脫穎而出,平定了寧夏的哱拜叛亂之後,蕭如薰就基本上成了寧夏鎮各軍隊的頭頭,也一度擔任寧夏總兵,不過很快就被調到朝鮮戰場上,和當初肆虐大明東南腹地的倭寇血戰數月,把日本打的四分五裂,滅了他們二十萬軍隊,立下了不世戰功。

然後沒休息多久,又被調到了緬甸戰場,滅掉了十多年來一直騷擾大明南疆的牛皮糖一樣的惡心國家,將大明在南洋的聲威恢復到了鄭和下西洋的時代,不僅開疆拓土,還大漲大明的顏面,使得大明大展威風,二十多個小國重新入貢,再次加入了大明的朝貢體系。

這些都是明晃晃的功勞,戰績,如果說這些是威望的代表,那麽蕭如薰和各部隊的合作就是實實在在的關系所在了。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官的地方就有爭鬥,有兵的地方就有山頭,這是永遠都不會改變的真理。

蕭如薰作為西北土生土長的軍官世家出身的武將,當然是屬於寧夏鎮派系的邊將,在擴大一點,屬於北軍,屬於九邊系統,和非九邊系統的各部隊屬於不同的山頭,不同的派系。

在派系山頭林立的大明軍隊裏面,想要左右逢源本身就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當然了,也不是做不到,但是如果沒有深厚的人脈和實力加成,那就是癡心妄想,而對於蕭如薰來說,這從一開始也就是癡心妄想。

他第一次統帥各地兵馬打仗的時候,才二十三歲,身上只有平定寧夏叛亂的戰功,有一個用火藥掀翻寧夏城墻的光環,軍中都稱呼蕭如薰為火藥將軍,私下裏還有人戲稱蕭如薰是火藥狂人,離了火藥就活不下去的狂人。

除此之外,蕭如薰就是一個嘴上眉毛辦事不牢的毛頭小子,那些遼東山東大同宣府還有南兵,哪個願意鳥他?本想著這就是個無法完成的任務,可誰曾想蕭如薰愣是在戰前用三個月的時間樹立了自己的威信,替吳惟忠解決難題,收攏了南兵的軍心,棒打李如松,威懾了其余軍隊。

一戰平壤消滅數萬倭寇,初步確立威信,二戰峽谷,不用火藥純用冷兵器,幾萬顆人頭戰果累累,三戰開城四戰漢城,一個月的功夫就把之前倭寇大半年的戰果給廢掉了,七八萬顆人頭堆成了山,將蕭如薰的威信確立的無比堅硬。

當然,除了威信之外,蕭如薰的信譽也得到了各軍隊的認同。

一位威猛的將軍想要得到士兵的畏懼,那是很容易的,多殺人就好了,但要得到士兵的尊重,那就難了,尤其是不同地方出身的將軍想要得到其他地方士兵的尊重,那就更難,好比寧夏出身的蕭如薰要得到山東槍兵的尊重,你說怎麽弄?隔著幾千裏的地方,你不認識我我不認識你,我憑什麽尊重你?

蕭如薰偏偏就能辦到,不偏不倚,不刻意偏袒哪支部隊,給各部隊一樣的戰鬥機遇,戰果也基本上均分,盡量做到一碗水端平,當自己的本部取得太大戰果的時候,還願意把本部留守下來,帶著其他派系的軍隊去賺軍功,你說這樣的統帥是多麽難得的事情?

不說別的,單說自己一手帶出來的部隊,就算不考慮其他,單說彼此之間的熟悉和配合也是最好的,戰場上打仗沒有電話沒有電報,全靠將軍個人威信和戰鼓聲的指揮,士兵如果熟悉將軍,將軍的鼓聲一響,士兵就知道怎麽做,彼此之間的配合十分默契,使用起來宛如將軍的手臂一樣可靠。

這就是客觀意義上嫡系部隊比旁系部隊使用起來效果好的原因所在。

可是蕭如薰偏不,既能帶嫡系部隊打勝仗,也能帶旁系部隊打勝仗,約束嫡系部隊的軍紀也十分強力,不允許嫡系部隊挑釁其他部隊,明知這樣會給嫡系部隊不好的觀感,但還是這樣去做,盡量維持各部隊的平衡,發生無法調和的事件,就拉出去打仗,一場勝仗下來,什麽矛盾都平息了。

得了戰功,得了賞賜,自己只拿自己該拿的,其他的都分給部下,還特意拿大頭賞賜給部下,盡量照顧到每個立功的士並,更重要的是,懂得關心別人,能考慮到實際情況,比如南兵在朝鮮征戰,不太習慣朝鮮的嚴寒氣候,冬衣太薄,南兵難忍嚴寒,蕭如薰不嘲笑南兵,直接下發雙份冬衣給南兵禦寒,所以得到了南兵的集體擁戴。

北兵和南兵彼此之間吃不慣對方的主食,蕭如薰就盡量在逢年過節的時候給各地方軍隊做家鄉的食物,甭管正宗不正宗,有這份心就是大明將軍裏的獨一份了,給北兵做大餅,給南兵搞湯面,不說做得如何,光是這份心,就被打敗多數的軍人所感受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