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0章 吏治(第2/3頁)

文華殿內,又再次安靜了下來。眾人看到,戶部尚書其實是提出了異議,可皇帝雖然有所退讓,但對於原則性的問題,比如吏員要給俸祿這事,卻是絲毫沒有退讓。這個時候,他們就明白崇禎皇帝的決心有多大了。

這一次的安靜,並沒有太長時間,就見溫體仁躬身奏道:“陛下,有關吏員,說得嚴重一點,一切事情到了胥吏手裏,銓選則可疾可遲,處分則可輕可重,財賦則可侵可化,典禮則可舉可廢,人命則可出可入,訟獄則可大可小,工程則可增可減。是故,吏員之重要,臣以為須重視之。”

溫體仁說這話的時候,神情很嚴肅:“我大明朝自成祖開始,吏員不能當禦史,不準參加科考。是以我大明朝當吏員之人,多半為科考無望的落第生員或身份卑賤者。此等人,前途無望,多會謀求銀錢,敗壞吏治!”

說到這裏,溫體仁又一躬身,露出一絲欽佩之意道:“陛下之意,給予俸祿,謂之官員,就等於給其出身,微臣以為,乃是整頓吏治之善政也!”

其實,在明朝以前,官吏是不分家的。三公九卿由“吏”出身,是件很平常的事情。哪怕是到了宋代,官、吏間的差別也不明顯。一如溫體仁所說,只有到大明成祖時候開始,這差別才開始顯露出來。吏裏面的代表人物,就是師爺。他們的俸祿,是由聘請他們的縣尊等個人給予的。

如今這些吏員的俸祿,由朝廷撥給,是為官員,算是承認了他們的地位,而且從另外一方面來說,也減輕了主官的負擔。好處似乎有不少!

如果換了以前,溫體仁未必敢在禦前說這番話。畢竟他這麽說,是有點對成祖的不滿。至少在吏員方面,意見是不同的。他說了出來,就很可能會被禦史言官攻擊,被皇帝所不喜。

然而,如今的皇帝,是從後世穿越而來的崇禎皇帝。他的做事風格,和以前的任何一個皇帝都不同。溫體仁也算是了解崇禎皇帝的,知道自己這麽說出來,不會引起皇帝的不滿。或者恰恰相反,他這是在附議皇帝的提議。

再者說了,那些煩人的禦史言官,已經被皇上收拾了。新成立的都察院,還在整個大明範圍建立各級體系。他們也沒有這個閑心,因為和皇帝一致的意思,就來彈劾溫體仁。

有溫體仁牽頭附議崇禎皇帝的意思,又是司禮監掌印太監跟著出列,一樣附議。

一般來說,司禮監這邊,只要皇帝提出來的,基本上就不會有反對的。他們的屁股,就是坐在皇帝這邊的。因此,在司禮監太監們的附議聲中,文華殿內再度熱鬧了起來。最終,這個事情,就這麽定下來了。具體的章程,依舊是要首輔溫體仁和司禮監去商討。

崇禎皇帝對此,也很是滿意。這次的會議,幾個事情算是都比較圓滿的。接下來,就是對廠衛奏報上的這個貪腐事情,要有個處理結果了。

一如皇帝之前所說,如果是各部堂自己覺得不好,自首或者有改過自新者,那就不會有處罰。可如今,是皇帝在等不到想要的情況後,把這些罪證公之於眾。如此一來,哪怕是板子高高舉起,輕輕放下,那也得打在犯錯之人的身上。

最終的處置結果是,貪腐最多的吏部尚書李長庚以及沒有在場的左右侍郎,全都被貶去遼東,重新當一個知縣。如今的他們,是沒有資格再在吏部待下去的。

禮部尚書徐光啟,自身持正,在股權分紅一事上表現突出,調任吏部尚書,掌天下官吏的升遷。徐光啟雖然還是尚書,可吏部乃是六部之首,這也算是升遷,是一種獎賞了。

而禮部尚書一職,則由禮部左侍郎孫元化擔任。畢竟孫元化在徐光啟奉旨出京的時候,就曾暫代過禮部尚書一職,而且他是徐光啟的學生,同樣好科學技術知識。徐光啟雖然離開了禮部,卻不用擔心孫元化會改變徐光啟的政策,曹隨蕭規是肯定的了。對於這一點,崇禎皇帝也是放心。

這次的禦前會議,就這麽結束了。群臣告退,唯獨新任吏部尚書徐光啟留了下來。

崇禎皇帝看著垂手而立的徐光啟,微笑著問道:“徐卿可知,朕讓卿擔任吏部尚書一職,是為了什麽?”

徐光啟一聽,稍微一想,難道不是自身持正,能整頓吏治?

他當然是聰明人,知道皇帝既然這麽問,就肯定不只是如此而已。稍微一想,心中便大概猜到了什麽,就立刻回奏道:“微臣選用大明低級官員之時,會側重偏好科學技術之知識人才!”

聽到這話,崇禎皇帝不由得笑了,徐光啟果然是猜出了自己的用意。

他聽完之後,點了點頭,微笑著說道:“我華夏在西漢之前,諸多學問,層出不窮,兵家、墨家、法家等等,各有特色,算是百家爭鳴,各顯神通!文化知識之燦爛,為後世之罕見。到了西漢武帝之時,獨尊儒術。可就算這樣,儒家也注重六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