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1章 出兵東洋

長崎的唐人坊,如今,已經不叫唐人坊了,也不是海港邊的一個小堡壘了,而是大變了模樣。

“九州府官衙”五個籮筐大的漢字,以鎏金的銅匾掛在一處牌坊大門上,牌坊的後面,是一座巨大的水泥澆築的城堡,將原本的土神堂、天後堂、觀音堂、福建會館等全部包含在內。高聳的城墻,更是沿著海岸邊的懸崖穩穩地佇立著,隱約可見,城墻上架設的幾座巨型海岸炮,發出黑黝黝的冷光。

而城墻的旁邊,專門設置了一座水門,將長崎港納入城堡的防守範圍。

此刻,長崎港外和港內,上百艘運兵船和兵艦停泊在那裏,連綿十數裏,絡繹不絕。碼頭上,林鴻年和鍋島玄瑞兩人,領著九州藩的一大群官員和一些討虜軍士兵,前來給李觀龍、羅森、福澤諭吉三人送行。

如今,林鴻年和羅森通過九州藩藩主鍋島玄瑞,加上率領三萬討虜軍將士的李觀龍,已經完全掌控了整個九州藩,或者說是整個九州島。私底下,這個由佐賀藩、薩摩藩等9個藩國以及外邊小島上的2個藩國聯合組成的九州藩,已經改名為九州府,只不過,卻沒有任何歸屬省份。

前段時間,他們便接報,長州藩和四國藩的反幕聯軍突襲京都,將駐守京都的幕府軍隊擊敗,在這過程中,日本的明仁天皇蹊蹺死亡,反幕聯軍擁立了其兒子睦仁繼任天皇。按照林鴻年的計劃,九州藩的藩兵和駐守九州島的討虜軍保持不動,待價而沽。畢竟,早在兩年前,皇帝便有過交代,長州藩和幕府的矛盾加劇之下,遲早會爆發戰爭,最好讓他們相互殘殺,等兩敗俱傷之際,九州藩出面收拾殘局,坐收漁翁之利。

果然,幕府按耐不住。沒過幾天,雙發各組織大軍在京都城東面和南面的伏見鳥羽爆發激戰。當時,李觀龍便提出率領討虜軍出征,擴大地盤。

不過,老成持重的林鴻年認為還沒到時機。

無論是長州藩的反幕聯軍,還是幕府,都清楚九州藩已經是中華帝國所控制,一旦九州藩出兵或是幹脆討虜軍直接出兵,必然會讓雙方停止戰爭反而聯合起來,說不定還會拋棄成見一致對外,對付九州藩和中華帝國,因此,他堅持再等待一個最合適的時機,要一個最好的借口。其實,這倒不是林鴻年的文人心理作祟,做什麽事情都要堂堂正正的講究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而是他在九州島呆的時間越久,便越發覺腳下的這個民族雖然有許多劣根性,但還是有其可取之處的,比如眾多的中低級武士,不管是天皇、幕府還是藩主,總願意為其中之一而悍不畏死地獻身。

李觀龍提出的直接調派駐守在九州島上的三萬討虜軍駐兵出征,實在不行,再從國內調來兩萬步兵,加上東洋艦隊的配合,直接將日本征服也不是什麽難事。對於這一點,林鴻年也認為不是什麽大問題,但他還是覺得不是最好途徑。他力排眾議,直接上書皇帝,建議不急於直接武力征服東洋,而是采取循序漸進的方法,一邊以經濟入侵,大量出口工業布匹、聖油、瓷器、白糖、儒家和佛經書籍等物資,另外少量的中藥、迷你丸、英雄丸等福壽膏提純物,將日本的財富通過貿易手段掠奪過來,同時,又摧毀了日本的原生態農耕經濟,加劇了其國內武士階層和平民百姓的矛盾。

而且,林鴻年通過對日本的了解,斷定強大的長州藩和幕府之間,必定會出現不可調和的矛盾引發戰爭,事實上,他也聯合特務司派出不少細作煽動引發這些矛盾的爆發。林鴻年的謀算便是先讓那些經濟崩潰走投無路的幕府和地方藩主大名之間發生戰事,這樣便會造成其國力大損,最好是一批能征戰的武士軍隊自相殘殺得差不多了,中華帝國再以九州藩的名義出面收拾殘局,這樣能將自身的損失降到最少,而且還讓日本有無數流離失所的百姓,九州藩適時推出招募和安撫流民的計劃,便能很快收攏人心,獲得整個日本民間的支持。進而,中華帝國便可以不費吹灰之力地控制日本。

林鴻年的老謀深算打動了皇帝,皇帝批準了他的計劃,並指令九州島以及在日本事務,全部由他負責。這也是為何李觀龍雖然統帥三萬討虜軍,但仍然聽從林鴻年的原因。

因此,在反幕勢力占領京都,派來使者,遞交國書,希望能獲得中華帝國的支持與承認的時候,林鴻年根本沒有將國書遞交聖京轉呈皇帝,而是直接扣留使者和國書,不做任何回應。

而過了兩天,當幕府將軍德川家茂和大老井伊直弼的接連兩撥求救信使趕到長崎時,林鴻年知道,他等待的時機已經到了。

幕府大老井伊直弼的求救信非常實在,只要中華帝國幫助幕府擊敗長州藩等討幕勢力,幕府願意將四國島也交給給九州藩納入其治下,並且,一次性出黃金150萬兩,充當出兵的軍費,討虜軍將士若有戰死,均由幕府進行高價撫恤,而且,日本國還願意尊中華帝國為宗主國,世代對帝國朝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