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6章 帝國的第一個五年計劃(上)

太聖二年九月,中華帝國內閣經過二個月的籌備,按照皇帝馮雲山的要求,下達了國家第一個五年發展計劃,包羅了帝國的方方面面。

計劃中列出,從太聖三年開始,到太聖八年,這五年中,帝國中央以興辦軍事工業、發展銀行金融和鐵路交通為基礎,各地官府以推行實業為中心,興辦廠礦和輕工業,輔助以配合交通建設、興辦教育、農田水利等一系列的措施,大力發展地方建設。

整個五年發展計劃中,主要列出了八項發展任務。

一,大力發展軍事工業。

由國家出資,分別在廣州、福州、上海、登州設立四大船政局,引進西洋機器和技師人才,學習西方制船技術,大規模制造軍艦。廣州原本有了長洲造船廠,已初具規模。其他的三處船政局,要求在二年內建成大型造船廠,三年內建成配套廠,並達成投產。

除此之外,在聖京、廣州、上海、武昌四地各設立一家機器制造總局。這四大機器制造總局,以已有的廣州機器局為模板,擴大為機器制造總局,按規劃,不但為各地的機器母廠,幫助其他各實業工廠制造生產需要的機器,主要的目標,還是四大軍火工廠生產基地。

每家機器制造總局下,又設立汽爐廠,汽錘廠,機器廠,熟鐵廠,步槍廠,火炮廠,木工廠,鑄銅鐵廠,精鋼廠,火藥廠,子彈廠,炮彈廠,火箭廠,動力廠等十余家工廠,雇員超二萬人以上的規模,實現制造槍炮、彈藥、機器,還設有翻譯館、設計研發局等文化教育機構。

四家機器總局負責人為督辦,還有兩到三名副督辦。每家機器總局下面的十余個分廠各設立總辦和協辦,負責管理各分廠。

其他的附屬配套原材料,就近采購。因此,單單這四大制造總局,便能拉動附近的一大批小工廠應運而生,形成一張巨大的軍事工業產業鏈。

二,發展農業。

按馮雲山的意思,他並沒有因為要推廣工業化,就忽視農業。因為他知道,即便是在一百多年後的後世,社會發展到了那種地步,國家還是始終將農業放在第一位。“無農不穩,無糧則亂!”這是後世的名言。

首要計劃是準備改革農政。國家由農業部牽頭,在各地設立農業所,對地方農業進行指導。推廣農民見習所的興辦,培訓農學知識,引進良種,因地制宜地種植作物,鼓勵開荒,實行三年免征糧稅,減租減息,讓民間百姓休養生息。

農業主要在於發展水利灌溉。在這五年計劃中,馮雲山設立的時候便效仿後世的大躍進時代興建水庫、池塘、水渠,發展水利設施。地方官府組織,發動鄉紳和百姓,大力興建基礎水利建設,由地方官府出一半資金,地方鄉紳集資出一半資金,百姓出勞力。

其次,對農業裝備進行改造,實行新式的耕作方法。大力推廣南記五金鋪銷售的新式農具,對於農民購買新式大件農具的,實行一定的補貼。發展耕牛的繁殖,禁止無故宰殺耕牛。同時,各地設立的農業所,推廣新式的農耕方法,深耕,點耕,提高效率。

對於農業的生產組織,更是進行重大改革。地方官府鼓勵百姓聯合結成合作社,共買農具,互幫互助共同抵禦自然災害和耕作。

大力推廣磷肥,同時準備興建更多的磷肥廠,結合火堆肥,立足人畜肥,提高作物產量。並且,鼓勵種植桑、棉,以及雙季稻,更新優選育種。

三,興辦民用工業。

國家準備用五年時間,將中華帝國從一個落後的農業國家,發展成為一個有一定的工業基礎,手工業相對發達,各省各府都有機器工業的程度。

首先在各省主要州府,都設立一座水泥廠、五金廠、磷肥廠、面粉廠、印刷廠、中藥廠、火柴廠、肥皂廠、制糖廠、油料廠、服裝廠、酒廠、造紙廠、木柴家具廠、煤磚廠等關系生產和生活的民生工廠,基本滿足本地百姓的生活需求,搶占市場。

其次,要求各省幾省下主要州府建立醫藥局、郵政局和供銷社,實行通訊和零售服務。

同時,鼓勵民間資本進入民用工業,興辦實業。對民營工廠、廠礦作坊等實行獎勵扶持措施,制訂一些有利於地方工業發展的法規和政策,發放貸款,減免稅收,尤其鼓勵發展對外貿易的茶磚廠、繅絲廠等工廠的興辦。

四,興辦交通,修建鐵路和官道,流暢貨運。

陸路方面,由國家進行撥款三分之一,地方官府撥款三分之一,本地鄉紳、民眾募捐三分之一,募集資金,征募民夫,進行大規模的驛路官道修繕改造,實行主要官道全部水泥硬化。尤其是內陸省份,減少收費驛站,將官道上的原本關卡驛站發展為打尖小城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