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大明重臣洪承疇降清內幕(第2/8頁)

這件事情發生在大明崇禎十一年、大清崇德三年(公元1638年)冬天。這年冬天和後來發生的事情,充滿黑色幽默,其情節之離奇,讓人無法置信,可能足以令不管擁有多麽豐富想象力的小說家都要瞠目結舌。

洪承疇擔任大明帝國陜西三邊總督時,曾經專門負責平息關中地區的農民暴動,孫傳庭是他極為得力的部下。孫傳庭有大才幹,治軍嚴整,作戰作風兇悍而富有謀略,在與暴動農民的周旋中,屢立大功。高迎祥死在他的手裏,李自成也大敗在他手下,一大批農民軍首領都曾經吃過他的大苦頭。在早期的軍事生涯中,他似乎就沒有打過敗仗。《明史》作者認為他“沈毅多籌略”,就是深沉剛毅多謀善斷的意思。(《明史》列傳第一百五十,孫傳庭)假如運氣足夠好,或者上天能夠賦予他另外一種才能的話,他有可能成為大明帝國末年挽狂瀾於既倒的人物。可惜,他的運氣不夠好。或者說,上天對他還不夠關愛,沒有在賦予他處理軍國大事之能力的同時,還賦予他帝國官場更加看重的才能,比如察言觀色、投人所好、乖巧一點,更討人喜歡一點等等。結果,他性格和才能上的此種特征,導致他的頂頭上司很生氣,後果也就變得特別嚴重。

差不多就在他屢立大功的同一時間,崇禎皇帝特別著迷地寵信上了楊嗣昌,幾乎給了他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處理軍機大事的全權。偏偏孫傳庭無法苟同他的諸多決策,並上書皇帝申訴自己的看法,導致楊嗣昌切齒痛恨之。在此前後,孫傳庭還因為缺少投人所好的才能,把一位同樣得罪不起的大太監高起潛也得罪得不輕。於是,孫傳庭應該受到的獎勵和晉級便多次被壓在楊嗣昌手中,他的部下也自然受到了同等待遇。

潼關南原戰後,李自成全軍覆滅,只有十八騎隨他逃遁到商洛山中。就在孫傳庭和洪承疇準備徹底搜剿商洛山時,皇帝急急忙忙地命二人率部進京,前去保衛京畿並對付皇太極。就此,李自成獲得了一線生機,而孫傳庭則掉進了無邊的噩夢之中。

孫傳庭接到崇禎皇帝的調令,任命他為兵部右侍郎兼右僉都禦史,賜尚方劍,代剛剛戰死的總督盧象升對抗入侵清兵。當此時,孫傳庭帶兵來到了北京郊外。楊嗣昌和深受皇帝喜愛的大太監高起潛不願意孫傳庭見到皇帝,二人找了許多理由,證明孫傳庭十分招人討厭,說服皇帝下旨“切責”——痛斥孫傳庭,並以京師戒嚴為名,不許他進京朝見。

恰在此時,洪承疇也趕到了京郊。皇帝不但派人來到郊區犒勞,而且命他即刻朝見天子,搞得孫傳庭意興闌珊,頗感郁悶。

隨後,在楊嗣昌主持下,做出了一系列決策。此時的孫傳庭還是沒有學會看人臉色,他仍然堅持自己認為是正確的做法,和楊嗣昌辯駁不已。他認為,不應該把陜西精兵長期調離山陜地區,以防發生不可測之後果。他說的一切被後來的發展所證實。

一年之後,李自成就是在陜西部隊被調走後,休養生息並東山再起的。然而,倒黴的是,預言家本人不但兩個耳朵都聾了,而且在他的預言被證實的過程中,他只能在皇帝的監獄裏苦熬時光。

關於孫傳庭耳聾的經過,《明史》中的記載十分簡略,大意是說,孫傳庭堅決勸告楊嗣昌接受自己的忠告,“嗣昌不聽。傳庭爭之不能得,不勝郁郁,耳遂聾”。(《明史》列傳第一百五十,孫傳庭)表明他的耳聾與心境的極度焦慮郁悶有關。

孫傳庭被抓進監獄的大體過程是:

孫傳庭接受皇帝的調令時,曾經上書皇帝,其中談道:“邊疆事務敗壞到這種程度,原因是決策失誤;目前工作告一段落之後,請求皇帝允許我當面商決大計。”(《明史》列傳第一百五十,孫傳庭)不久,適逢京師解除戒嚴,皇帝重新任命他總督保定、山東、河南軍務。孫傳庭也就很自然地請求覲見皇帝。楊嗣昌知道後,大驚,以為孫傳庭是要在皇帝面前對付自己。於是,將孫傳庭派來投書的人拒之門外,並將給皇帝的上書一並退還本人。孫傳庭大為惱火,立即上書皇帝,“引疾乞休”,就是以生病為由,請求辭職。楊嗣昌一見,也立即上書皇帝,彈劾孫傳庭,說他並不是真的聾了,而是以此為借口,發泄對皇帝的怨氣。崇禎皇帝遂大怒,下令撤銷孫傳庭的一切職務,廢為平民。然後,想想不過癮,又派一位省級官員前去核實孫傳庭那廝是真病還是假病,耳朵是真聾還是假聾。這位官員核實後報告說:孫傳庭真是聾了,不是托詞。皇帝又大怒,索性把這位官員和孫傳庭一起抓進了監獄。

《明史》記載說,舉朝皆知其冤,可是沒有人為他講話,原因是沒有人敢於讓皇帝和楊嗣昌不高興。